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信息 >> 正文

拿到梦中的职位,他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2-31


上海电机学院2024届毕业生郑远鑫从初中开始因兴趣学习德语,从未间断,没想到的是,这份坚持成为求职路上的重要加分项,助力他收获特斯拉等7家企业的邀约。最终,他选择入职一家位于临港新片区的民营企业,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



及早锚定目标

德语“加持”成长

“我也没想到,十年前无意中的一次选择,多年后会成为一枚幸运子弹,正中我的目标。”郑远鑫就读于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以下简称凯劳智能制造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个00后男生打小就是汽车迷,对各种机械总是分外着迷,“从小没少拆家里的大小物件”。

初中时,学校开设了德语兴趣班,郑远鑫第一时间报名。“当时总是从网上看到德国制造业先进,对德语也产生了好奇和兴趣。”他说。

从零基础开始,日复一日地坚持学习,到了高三,郑远鑫就通过了德国教育部颁发的DSD II B2证书,获得德国大学入学语言证明。一颗梦想的种子,也悄然发芽。

多年德语学习,让郑远鑫对制造业的向往到达了巅峰。大学填报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电机学院凯劳智能制造学院。这个中德合作办学的学院,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德语原版教材和课程资源,采取“德语+专业”复合培养。这对郑远鑫而言,相当“对口”。

进入大学后,郑远鑫在专业学习之外,同样没有放弃语言学习,大一期间,他顺利拿下德语六级证书。


“实习+竞赛” 双线并进收获双倍成长

不同于其他同学瞄准考研、考公务员等路径,郑远鑫对自己的定位是:保持德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当一名工程师!

郑远鑫深知,论学历和科研经历,作为本科生的他,不占明显优势。虽说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活动,一直担任学生干部,但真到了填写简历的时候,他仍然发现稍显不足。

怎么办?郑远鑫参考“校内达人”的经验,从大三开始参与专业比赛。“优秀是练出来的!”郑远鑫说,这是优秀学长们分享的经验,也是他的座右铭。

他从校内创新创业大赛试水,不断刷新“战绩”。从学院物理实验竞赛二等奖走向国家级赛事,郑远鑫坦言,打比赛的过程,也是专业能力突飞猛进的过程。比如,备战国赛阶段,他和团队的两名小伙伴不仅需要提前学、自主学,稍有空闲还需要不断调试机器。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每周小组会安排闭门学习,即使期末考试期间,团队依旧保持每周三次的集中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仅2023年,他和团队先后斩获两项国家级大赛三等奖。

比赛之余,郑远鑫还积极投递简历,走出校门实习。大三暑期,他投递了大量实习简历,在张江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自动化工程师岗位实习。“公司的规模不大,好处就是每天都可以跟着带教老师学到新知识。”郑远鑫说,到了大三下学期,他基本保持工作日实习、周末两天备赛的节奏。

“实习+竞赛”双线并进其实很累,郑远鑫感慨,这份辛苦也让他收获了双倍进步。


机会来之不易 不错过任何成长机遇

总结求职经验,郑远鑫最深刻的感受是“不错过任何成长机遇”。

比如,到了国赛阶段,郑远鑫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不够用了。在请教学院教师之外,他还积极求助校外大咖,完善方案。“我是比较外向的性格,那段时间到处咨询、求教,大咖们只要有回复,我都会积极联系下一步学习。”郑远鑫笑说。

实习过程中,郑远鑫也没少吃苦头。学校在临港,实习的公司在张江,每天单是通勤就需要4小时。“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半出门,最快也要晚上七点半才能回到宿舍。”郑远鑫感慨,之所以能坚持两个多月,是感觉好的机会来之不易。

现实亦没有辜负这名努力的00后,郑远鑫在秋招中收获了7份理想职位,他最终选择留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工作。“我计划入职的企业去年刚收购了一家德企,很需要既懂德语、又懂专业的人才。未来,我还有机会去德国实地培训、考察。”郑远鑫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学习德语十年,我很期待用所学知识服务临港新片区的制造业。”

上海电机学院供稿(原载《文汇报》 文/吴金娇)


原声:“早点面对现实,及时了解行情很重要”

关于实习:还记得刚找实习第一次面试时很紧张,面试官一问就有点语无伦次。到秋季招聘,这个问题不再困扰我了。前期的实习面试、实践、比赛汇报等方面的锻炼,让自己在秋招中更加自信坦然,毕竟肚子里更有“货”了,对行业的了解也更全面了。

关于求教:只要脸皮厚,学习资源到处都是,不管校内、校外,有关学习的机会都不能错过。

关于收获:在投递实习简历阶段,我就发现了,好的公司就连实习岗位都很“卷”。面试者中不乏双一流高校、海外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现实必须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才能体会。对大学生而言,早点面对现实,及时了解行情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