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信息 >> 正文

一步一个脚印也是接近目标的捷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陈仲义的多彩人生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2-26

(陈仲义教授寄语)

志业、学术的大方向容易把握,流行的说法是圈定好自己的“领地”,但真正找到登陆点却不容易。许多人终其一生,忙忙碌碌,或心猿意马,或见风使舵,或半途退出,皆失缺基本恒心与定力。

比如锁定的目标是“中山公园”, 即便没有对上最优质的路径,但哪怕是从杏林湾起步,一步一个脚印,风雨无阻,“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不也是接近目标的捷径吗?

 

75岁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厦门城院”)教授陈仲义,近日获得了第七届厦门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这是他今年拿到的第二个奖项。今年6月,他带领的“厦门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获得了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厦门城院工作了40年,破格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年过七旬还敢“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发起挑战”,并“第一次在文学领域外获奖”,陈仲义的人生不可谓不励志。

今天,我们借由他的故事和他的“口述历史”,分享一下这位始终“深挖一口井”的职教人的多彩人生。


1.诗歌研究:

“一竿子插到底”

年过七旬再迎高光时刻

“天天琢磨着,如何把堂吉诃德手中的长矛,转化为大地上可以滚动几下子的风火轮。”这是获颁第七届厦门文学艺术奖特别荣誉奖时,陈仲义的获奖感言。

陈仲义是凭借专著《现代诗:接受响应论》获得这一奖项的。这部40万字的作品,是他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18年结题出版,获第三届中国文艺评论著作类奖(中国文联·中国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这是厦门市首个获得国家级文艺评论奖的作品,因此,今年他被第七届厦门文学艺术奖“追加”特别荣誉奖。

不管是手持长矛“战风车”,还是脚踩风火轮“上天入地”,陈仲义凭借对诗歌广泛、深入、扎实的研究,在古稀之年又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从1986年起到2018年,他创作出版的诗歌研究专著14部,发表论文近200篇,涉及诗歌的方方面面,包括诗歌创作论、思潮论、诗人论、艺术论、形态论、技术论、鉴赏论、语言论和综合论等,并因此获得一系列全国性的奖项,如中国当代文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诗歌奖批评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等。

他的诗歌研究,有人评价:“在全国高职院校中,这份学术贡献几乎是鹤立鸡群。”

陈仲义是怎么踏入诗歌研究领域的?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说到了这样的细节:1980年,还是集体企业工人的他,不脱产就读厦门工人业余大学。毕业时,在校长黄吟军的竭力举荐下,他被留校任教。正是这一职业改变,最终使他横下心来,“沿着诗歌研究的路子一竿子插到底”。

就是这一横心、一竿子,一步一个脚印,让陈仲义每次职称晋升,都能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一本本专著、一篇篇论文,令他出类拔萃,破格“通关”。


(原声)

不少科研上“点”的掘进

都有益教学“面”的覆盖

陈仲义:教学与科研充满互动的甜头。课堂上的诗歌讲稿,往往孵出论文的胎盘;即便与诗歌对不上口的其他科目的讲义、框架、目录,偶尔冒出的“金句”,也会给诗歌研究提供某种不错的思路。

搞与不搞不一样,被动与主动也不一样。多数被动者,为评职称,不过将选题改头换面,加几个案例,往往在低水平上重复,由此反观他们的课堂教学可想而知。

真正的科研,所涉及的视野、思路、切入角度、对问题的捕捉、挖掘及文字表达,是来自钻探中的精气神,远非一般教学能及,而不少科研上“点”的纵深掘进,都能转益于教学“面”上的覆盖。

2.教学时光

上讲台如“奔赴战场”

尽可能多地给学员以启迪

正如陈仲义自己所说,在诗歌研究上的钻探,对他的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为了讲好课,他下了很多功夫,琢磨了不少法子。

我们从他的回忆录里,找出了一些有趣的、让人感动的片断:

开文学概论课,先浏览20多部通行的文学概论,比较优劣,汲取他长,再写出30万字讲稿;开人生哲学课,先研读十几部人生大书,才在此基础上完成8个专题20万字讲义;开口才学,完全立足实战,无师自通地设计出20多种训练方法,变换花招,堂堂演练;开现代诗研究选修课,则是彻头彻尾兜售“私货”——完全是自己多年系列论文的普及版;开论文写作,不是照搬论文指南年复一年固定选题,而是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让三四十名学员鱼贯上台自由发挥,宣讲自拟的详细提纲,再当场给予评估、修订、补充。众目睽睽下的“人人过关”,即时指导和双向碰撞,尤其挑战自己不熟悉的选题,无疑给自己施加压力,却成为教师自我催熟的摇篮。

每次上课,都保持临场应激状态。当老师没有什么可炫耀的,最大的安慰莫过于站在讲台,在相对自由的空间,完成一次全息的自我实现,即用储备好的一桶水,喷洒自己的一“壶”之见。所以每次上台,总是怀着奔赴战场“视死如归”的心态。不是被动的、应付的,而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尽可能调动全身心的激情、想象、智力和灵感,以及少不了的即兴发挥。其宗旨,就是让每一堂课,尽可能多地给学员以启迪。

(原声)

好教师应担四种职责

导师比教师高两档次

陈仲义:深感做一个好老师是越来越不容易了。好老师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窃以为,好教师应该是集四种职责——教授(动词)、科研、辅导(员)、规划(师)于一身的“四合一”导师。

导师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有的只专注一项,教学或科研,其他无暇顾及,成不了导师;有的只为捷径晋级、改走行政,成不了导师;而那些被动的、缺乏热情、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更成不了导师。导师比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要高出两个档次。除了在教学或科研上付出创造性劳动,他还要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品质学养、人生规划、风口拐点上发挥较大影响。

3.丛书编撰

“摸着石头过河”

主编出版12本“厦门口述历史”

2015年起,陈仲义被厦门城院聘为“厦门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负责人,主编“厦门口述历史”丛书。

关于此事的缘起和过程的艰辛,陈仲义在回忆录里有生动的描述:

教学生涯到了尾声,正值学校组建各种研究平台。承蒙书记、院长信赖,本人奉命筹建厦门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可能是自己从未组建过团队,所以跃跃欲试,在所不辞,“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推出6年出版计划。

预料不到的事时有发生:明明笃定选中的题材,因事主“反悔”,说服无效而眼睁睁地看着泡汤;顺风顺水进行一半,因家族隐私,成员发生分歧,几近夭折;不时碰到绕不过去的空白节点,非填补不可,只好眼巴巴地在那儿等待搁浅;遇上重复而重要的素材不想放弃,只能在角度、语料、照片上做大幅度调整、删减,费去不少工夫;原本以为是个富矿,开采下去,却愈见贫瘠,最后不得不在尴尬中选择终止……诸如此类的困扰,大大拖了后腿。

但经过几年大家勠力合作,终于有了初步成果,迄今为止,已出版3辑共12本。

凭借厦门口述历史丛书“鼓浪屿系列”,“厦门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获得了厦门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19—2021年度)三等奖。

在厦门口述历史丛书中占据重要分量的“鼓浪屿系列”,目前出版6本,分别是《流光岁月——鼓浪屿的海域》(林聪明)、《鼓浪屿老房子的“古早味”》(林聪明)、《从鼓浪屿到马尼拉——邵建寅教育之路》(王琰)、《林巧稚及其家族》(林晓玲)、《厦门通背拳—一代宗师孙振寰》(郑轰轰)和《鼓浪屿君子——黄省堂父子》(黄曾恒)。


(回忆录和原声内容来自“厦门文学艺术人物系列专辑”《陈仲义》)


文/肖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