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7日,以“科教融汇为职业教育注入新动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华职业教育社、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台湾私立教育事业协会、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台湾中华劳工共同品质产物提升暨就业辅导促进会共同主办,厦门市中华职业教育社承办。本届论坛是新冠疫情后首次举办的较大规模两岸民间职业教育线下交流盛会,来自两岸的职业教育专家、学者、院校和企业代表等近200人汇聚鹭岛,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福建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书记、专职副主任黄玲主持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王刚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围绕“科教融汇为职业教育注入新动能”主题,深入探讨科技创新对两岸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着眼科技创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高,引领科技创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优化科技创新时代政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发展,共促科技创新时代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现实需求,对于提升两岸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动两岸职业教育互学互鉴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上世纪90年代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希望专家学者围绕科教融汇与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这一主线,深入研讨,提出务实建议举措。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党组成员王松涛在主旨演讲中回溯了科教融汇的历史源头,提出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新征程上,要以新时代的大职业教育观为指引,发挥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大作用,着力构建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联合大融通态势,使职业教育逐渐从贫弱的以解决生计问题为主变成实干兴邦的职业教育,从主要关注就业阶段变成贯穿人一生的职业教育,从低开放度变成联合起来打造集合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从“请进来”单向引进经验变成“走出去”双向利己达人的职业教育。他表示,中华职业教育社将按照《职业教育法》赋予的法定职责,通过建言献策、搭建平台、加强服务、深化交流等工作举措,把科教融汇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增长点,并继续搭建优质交流平台,推动两岸职教界朋友携手打造两岸职业教育更美好的未来。
台湾私立教育事业协会理事长唐彦博在致辞中认为,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同、法缘似、商缘多,应通过促进交流开放合作、融合创新集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推动两岸利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术融合、资源融合、人才融合,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台湾中华劳工共同品质产物提升暨就业辅导促进会理事长赵益宏希望通过两岸职教界的交流互鉴,找到关于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困难人群救助等困难与挑战的有效路径和发展策略,为增进两岸民众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组副书记、校长谢永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赖海榕,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理事杨竣宇、台湾艺术大学顾问刘文忠等两岸知名职教专家和院校长,围绕科技革命与职业教育未来、职业院校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科教融汇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视角与实践方略等内容进行了学术报告,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6日下午,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两岸职业教育对话会”在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华侨大学副校长王建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江吉彬、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长唐宁、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长李奠础、台湾中华亚太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吴俊裕等两岸院校和机构代表围绕“两岸人才联合培养的困境与对策”进行了对话和研讨。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观看了“福”文化主题展暨非遗教育成果展,参加了台湾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讲会,并赴陈嘉庚纪念馆、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参观交流。
本报受邀成为本次论坛的支持媒体。
文/福建省中华职教社徐洋、《学知报》李珊 龚凌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