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肖晓珍)“请用简单几句话说一下,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有什么做法?”“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他们未来有什么更好的发展空间?”近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厦门城院”)第一批“盖军衔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评审会举行。会上,专家们提出了一个个问题。
“‘盖军衔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是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双高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接续培养,夯实学生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基础。”评审开始前,厦门城院校长唐宁就“为什么做这个项目、怎么做好这个项目、如何做好项目验收”进行了说明。
紧接着,第一批12个项目的负责人依次汇报了项目实施情况和成效,评审专家们对各项目进行了提问和点评。
“尽管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但仍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以第一名成绩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人之一的何晓峰老师说,“专家们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引发我们对项目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他们未来有什么更好的发展空间”这个问题,让何晓峰印象深刻。“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完成结项,但项目的脚步仍不能停止。”她说。
“‘盖军衔式’项目通过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分层分类培养,激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立志成长为大国工匠。”唐宁说,“总体看来,第一批项目运行过程中,学生的匠心、技能、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得到很大提升,学生们更好地朝着‘把心安好,把事做好,把话说好’的云顶‘三好’学子的成长目标奋进。”
参与项目的孔毅同学表示,项目不仅磨砺了他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更在他的内心种下了自信的种子。“我更深刻感受到了盖军衔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敬业、拼搏奉献与追求卓越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将指引着我勇敢前行。”他说。
王冬晔老师负责的项目以第三名的成绩通过评审,他将科研平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项目中,学生接触到比较先进的数字化成果,并深度融入到科研平台建设中。“学生的参与,快速推进了科研平台的建设。企业在项目中也获得了开拓市场的灵感。项目让多方受益。”王冬晔说,接下来,他会继续跟踪项目中学生创业进展,并支持学生的成长。
对各项目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做法以及项目培养成效,评审专家们给予了肯定。
唐宁说,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一体协同的办学优势,统筹“三教”,推进“三融”,持续推进第二批、第三批“盖军衔式”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校企接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人物介绍
“南极英雄”盖军衔
盖军衔(1955—2013),厦门城院的杰出校友。20岁时进入厦工(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名学徒工成长为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他三度踏上南极从事机械保障工作,被誉为“修机器”的“南极英雄”,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
盖军衔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敬业、拼搏奉献、追求卓越”。为了纪念他,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在教学楼区设立了主题为“其实你从未走远”的盖军衔群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