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泵匠聚芯——微型气体输送装置引领者》项目获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项目的第一指导老师蔡文智还获评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
这个项目为何拿了金奖?它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点燃
“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与实践之旅”
“加入项目组时,我很激动。这意味着,我不仅可以向各专业优秀的学长学习,还可以向专业能力过硬的老师请教,快速提升专业技能,少走弯路。”说起2022年9月27日经过面试加入“泵匠聚芯”团队,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刘辰宇同学说。
这个集合了14名同学的团队,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能被选入项目组,都有各自的优势。而项目的第一指导老师蔡文智,则是位“牛人”。他是厦门市杰出人才、省级领军人才,是厦门首个中国专利银奖第一发明人。企业出身的他,11项发明全部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累计销售收入两亿多元。
项目的名称《泵匠聚芯》是为创新创业大赛而设的,但项目的核心——对微型气泵的研发,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这是个真实的项目,历经多年开发,不断有新的进展。
“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一个真实的项目,一群优秀的导师,不难想象,进入项目的同学,内心受到多么大的鼓舞。“我感到心底的能量正在一点点被唤醒、被点燃。”早期参加项目研发的小何同学说。
“我深知,这次经历对我的成长意义非凡。项目融汇了校企合作、学研结合、赛教结合、创新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为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与实践之旅。”机械设计专业的陈婷同学讲述了走进项目组时的心情。
蔡文智说,这个根据市场需求立项的微型气泵研发项目,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经有好几批同学从这里走向升本、走向企业,成为素质更高、实践能力更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按照学校去年发布的《“盖军衔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优越的成长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项目进一步提升,“泵匠聚芯”实行导师负责制,以项目带动学生成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蔡文智按企业方式把项目分成几个模块,让同学们按专业组成攻坚小组,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每个模块的任务。“大家遇到问题,可以随时跟老师沟通。在老师的带领下,你们是完全可以解决好的,大家要拿出信心来。”蔡文智鼓励同学们。
“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带着问题学,完全的实战氛围。”同学们说。
信任
“把项目做实了,得奖就是水到渠成的”
“创新创业大赛不是单纯的比赛,在国家层面上,它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高质量的专业水平必须以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协同创新的高质量为支撑,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研创用’一体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蔡文智说,“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把课本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我们也通过项目,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蔡文智坦言,带领学生研发微型气泵的初心,就是真正做好项目,真正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一些专业知识是学校课程里没有的,但学生通过参与这个项目,会自己去学习。有个同学被安排设计雾化器结构,设计过程中,他要了解模具的结构,用模具如何生产零件,零件又要怎样设计才便于加工制造。这些知识书本上没有,他就请教老师,主动找材料学习,并落实到设计上。“用项目反哺教学,形成科研反哺教学、实战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蔡文智说。
“一些工科类的同学,原先并没有学市场营销类的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引导他对这款产品做市场调研,写调研报告。这种实打实的研究,比去看市场营销类的书实用得多。同时,我们还会带他们到企业了解实际情况,跟企业的工程师打交道,让他们有直观、切身的感受。”蔡文智说,这和他在企业开发项目的过程是一样的。
厦门城院鼓励同学们做“三好学子”——把心安好、把事做好、把话说好,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外出比赛、领导来参观,老师都让学生自己介绍项目。多次磨炼后,同学们言简意赅的推介,得到了评委和领导的肯定。
“我们要把初心放在真正做好项目和锻炼本领上,扎扎实实进行专创融合实践。把项目做实了,大家能力到位了,得奖就是水到渠成的。”蔡文智对同学们说,“脚踏实地做好每个环节,比赛答辩就不用怕,专家问什么,照实答就好了。”
此次省赛现场决赛时,蔡文智因病未能到场指导,但他相信学生们的实力和心理素质。
工业机器人专业的陈钰峤同学是项目负责人。决赛时,他的路演顺序排在下午的第一个,通常这是比较吃亏的序位。但有多次实战的积累,他并不紧张。评委的第一个问题是产品的工作原理,他轻松作答,之后一路顺利过关,项目拿到439.36分的成绩,成为下午路演的第一,最终获得金奖,成功进入国赛。现在,他和小伙伴们又继续在备赛的道路上了。
收获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都是要脚踏实地”
参赛项目的名称《泵匠聚芯——微型气体输送装置引领者》,不仅展示了研发团队对初心的恪守,对匠心的秉持,还有对产品研发的执着探索。
自2018年到现在,项目已从研发微型气泵,到开发以微型气泵为核心器件的雾化器及周边产品了。
项目实施的第二年,就成功立项为厦门的产学研项目,获得厦门市8.15万元资助,厦门城院成为当年唯一获得产学研项目立项支持的高职院校。
如今的这款微型气泵,与传统气泵相比,体积更小、性能更优、功耗更低、成本更低,不仅可完全替代家用雾化器中的活塞式气泵,实现微米级雾化,还能应用到真空封口机、血压仪等上面,已申请8项专利。经对比测试,这款产品流量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2.2倍,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50%,已获企业77万元技术服务合同费。经厦门市科技局认定,项目被给予免征所得税支持。
有这样扎实的成绩,省赛夺金也就没有悬念了。而拿到金奖,又是新的开始。这也意味着,这个项目还将走得更远。
这个项目运作了5年,每期都有十四五名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参与,已培养了数十名专业人才。金融管理专业的夏心怡同学如今已升入本科,因为在“烯导科技”项目(学校另一个实战项目,此次省赛职教赛道创意组银奖,蔡文智是第一导师)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秀表现,她又被老师引进了“泵匠聚芯”项目,参与计划书的撰写与修订。“一次又一次的历练,让我的文笔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延伸至现在的本科院校,面对全新的课业,不会无从下手,而是从容应对。”她说。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都是要脚踏实地。”蔡文智说,我国的某些产业技术从早期的模仿,到后面的研究创新和不断超越,“这其实也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现在一直强调工匠精神,强调盖军衔精神,强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事。因为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积淀。”
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这,或许才是项目带给大家最大的收获。
文/肖晓珍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