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技能赛项的进行可谓是一波三折。受疫情影响,比赛时间一再推迟,一共改了三次。这对所有的参赛队来说都是一重考验:如何不断调整节奏,让同学们以最佳状态走上赛场?本报采访了获得一等奖的各队指导老师,看看他们都有哪些秘诀和收获。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代表队
指导老师苏颖宏:
去年,我们是这个赛项的一等奖的第三名,今年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我们复盘备赛过程,主要是做好了两件事:一是因为疫情而一再推迟的比赛把我们的备赛节奏打乱了,比如说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绷得紧紧的时候遇到延期,这股劲就松了,一而再、再而三。这就需要指导老师更耐心、更细心地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二是在精细化上下功夫。这个赛项把专业标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结合起来,我们就根据这些标准制定的竞赛规程,实行精细化的教与学。通过参赛,同学们不仅提升了技能和学习能力,还提升了情绪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参赛,我们专业加强了与深圳华商联报关报检有限公司以及厦门最大的报关企业—申悦报关有限公司的互动与合作。我们明年将跟厦门申悦报关有限公司、厦门市报关协会联合申办厦门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进一步申报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代表队
指导老师李昕:
今年因为疫情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除了一再变更的赛事日程,还有就是当地的市赛取消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没有经历过任何正式的比赛就直接站在了国赛的竞技场上。这一次的备赛让我们老师发现不仅要当技能的引导者,还要做一个心理的疏导者。幸运的是,此前我们学校已经连续三届获得了这项赛事的一等奖,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备赛经验,一直延续大三带大二、大二带大一的梯队接续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参赛队员储备这块没有断档。另外我们用各种模拟赛来锻炼参赛队伍弥补没有实战的遗憾,最终第四次获得了一等奖。
。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
指导老师李小叶:
我们把比赛的要求设计在课程标准中,贯穿在在平时的专业课里。另外我们还设立了技能大赛的工作室,所有学生从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开始参加选拔。进入大赛工作室之后,师生集中在一起,大家互帮互学互促,打成一片,像一家人一样。经过备赛和大赛历练的同学不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和沉稳的心态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目前我们江苏省对参赛选手有一个特殊政策,那就是获得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以上的同学只要在专升本考试中过了省控线,就可以直接申请去读自己心仪的大学。这几年我们对标大赛,对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各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建设和改革,让我们的团队成长、招生就业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
指导老师刘颖:
这场高水平的竞技紧密对接岗位需求,融合了关务工作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所以让专业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更紧密。我们学校对参赛团队提出“普惠制”的竞赛训练机制,就是要把竞赛的成果和经验推广到全专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所以我们把岗位、任务与课程进行一一对应,真正实现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目标,让技能点亮了人生。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代表队
指导老师赵明霞:
2012年教育部举办第一届关务赛项国赛的时候,我就开始带学生参赛了,那次我们获得了一等奖。时隔十年后,我们再次获得了一等奖,真的是十年磨一剑。我们非常感谢有国赛这样一个舞台,让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有奔头、有目标。表面上看我们来参赛的学生只有三个,指导老师两个,但事实上在我们后面有一整个的教师团队、教练团队和所有的专业学生。所以我经常跟我们学生说:“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最终来到厦门参赛的三位学生是从两百多个关务专业同学中历经层层选拔淘汰后脱颖而出的。记得当时为了通过江苏省的省赛拿到决赛入场券,同学们在今年大年初十接到通知来学校参加遴选赛的集训,有的同学要坐16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学校,非常辛苦。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对我们指导老师来讲最难的可能不是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而是陪着学生一起成长,一起经历他们心里的那种起起伏伏,跟他们一起笑一起哭。通过带领学生比赛,然后再反哺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输送到企业去,为我们的行业贡献职教力量。曾经有一个同行问我说,赵老师,很少有人可以坚持参赛十年,你是怎么做到的?当时我脱口而出:“我单纯是因为热爱,因为我会带着一届一届不同的学生,带他们去更大的舞台看更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