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加捷财税事务所集团(以下简称“加捷集团”)是国家工信部认定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设有直营分公司,旗下机构包括加捷慧景会计事务所、加捷正大税务师事务所、加捷会计培训学校、加捷土地房产评估公司、加捷注册等级代理事务所、加捷法律服务有限公司等。成立以来,加捷集团在努力成为中国财税领军企业的同时,立足所需,积极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构建多层次的适应性强的人才梯队。
学校是最大的人才库
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才,特别是像加捷集团这样主要面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型企业。百分之八十的员工要在一线做具体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员工既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踏实和忠诚度高。他们试过面向社会招聘、面向名校招聘,结果发现要么招人用人的成本高,要么辛辛苦苦招来的高层次人才留不住。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磨合,加捷集团慢慢找准了自己的人才吸纳源头——职业院校。用集团人事经理何雅兰的话说,就是“学校是最大的人才库”,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则是联结双方的纽带。
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对于职校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提早接触企业,更早地对行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其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不少学生反馈,从职校毕业后他们本来也不一定要去升学或考编,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去选择职业、就业方向,只好在迷惘中随大流了。
集团人事经理何雅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选择就业而没有去考研究生,就是因为在实习的阶段,我发现通过实习这几个月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学4年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更有用,我创造了价值,更有成就感。所以我觉得可以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清晰后,再去选择考研或者其他深造方式来提升个人能力。”
对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可以提前“抢人”, 筛选出合适的人选,让准员工熟悉岗位需求和企业文化,毕业后可以尽快上手,大大缩短了新人的适应期。
集团副总刘阿里就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她在毕业实习时选择了加捷集团。经过几个月的磨合,获得了公司的认可,还没拿毕业证书,就先拿到了公司的聘任书。一年半后,她就迅速成长为公司的合伙人。
让学生获得理实一体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不同的学校,加捷集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与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三明医科”)开展“2+1”项目合作,与厦门医学院合作实习课程开发,与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
2021年,集团开展了与三明医科的“2+1”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即将大三学生的毕业实习期从半年延长到一年。经过3至4个月的培训,第一批参与“2+1”项目的四十多名学生中已经有近十人转正上岗,独立工作了。
集团与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的合作更久,双方在合作过多期的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后,开始与三明医科共同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的“3+2”“校校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2.0模式,即三年中专+两年大专的学制。其中,加捷集团还参与了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的课程开发,派出企业教师入校授课,课堂上使用企业的教学软件。授课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上午理论课,下午实训课,让学生在边学边做中获得理实一体化的知识与技能。
2021年3月,由加捷集团和厦门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会计实操班正式开班,这不仅是厦门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评选项目,也是加捷集团作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积极链接高校,培育优秀人才的又一次尝试。入选的学生将获得加捷集团的全程赞助、培训,并将享受优先被企业录用的机会。企业全程参与大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企业营销与管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将大大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把员工当合伙人培养
除了与学校合作育人,加捷集团自身也有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他们的理念就是把员工当合伙人来培养,让他们引以为傲的是两个“库”。一个是师资库,企业现有注册税务师86名,注册会计师62名,中级会计师168名,各种层次的财税老师都不缺;另一个是知识库,公司编制了包括“中小微企业老板的100问”“社保50问”“发票100问”等各行各业的常见问题汇总内训教材,深入浅出,时效性强。
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首先要掌握做账、报税等基础专业技能,此外,还要如何应对中小微企业客户的各种银行财税业务需求的沟通能力。为了让员工具有“一站式”服务的能力,新员工除了财税的知识,还会接受法律知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税审项目申报、验资、商标知识等多项业务的培训。
经过综合培训后,员工不仅可以完成做账、报税等基本业务,还是一个多面手的企业服务官,能为中小微企业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财税和法律问题。
只要你足够优秀,就能得到更高的平台。
比如有一位2016年进入集团实习的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集团的合伙人了,他的两位同学也成为海南分公司的经理和股东。
建议与期待
加捷集团对于校企合作的未来充满期待,也希望政府层面能加强顶层设计,针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合作权益、产权归属等问题出台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对产业学院给予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倾斜,让企业和学校更有积极性。同时,针对评选出来的各级校企合作样板,希望能形成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博士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