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续嘉庚精神 >> 正文

嘉庚先生百年职教初心之辉光照未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2-06-10


笔者1982年大学毕业进入集美轻工业学校,从一名老师成长为校长、书记,2012年调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工作至退休。

当年,福建省轻工业学校改名为集美轻工业学校时,引发笔者的思考:为什么用“集美”而非“福建”“厦门”?因为这所学校最早可追溯到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商科。由此,笔者开始更深入系统地研究嘉庚先生的身世、事迹和职业教育理念,并把陈嘉庚精神学习列为当时学校的必修课。

嘉庚先生最令人感佩的事迹是他孜孜不倦、百折不挠地倾资办学。有个数据,嘉庚先生将他全部财产的93%花在教育事业上。古今中外再无第二人能像他这样毫无保留,把一切奉献给教育。这一切的初心在于贯穿嘉庚先生一生的爱民爱乡爱国情结,在于他对祖国强大、人民幸福的热切期盼。

笔者试着以共情的角度去发掘这初心的萌芽与形成。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厦门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今属厦门市集美区)。比同龄人幸运的是,陈嘉庚因为父亲在海外经商,8岁起入读南轩私塾。1891年,陈嘉庚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

我努力想象这些经历给先生带来的触动:新加坡是当时的英属殖民地,地处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商业繁荣、教育相对发达。移民去的福建社群为早期新加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新加坡的繁荣而反观国内的情况,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百业凋零、人才匮乏,城乡发展停滞不前,乡里小童衣衫褴褛、闲散打闹,无法接受教育,于社会国家无所贡献,千千万万同胞都在水深火热中,巨大的反差激起了嘉庚先生的爱民爱乡爱国之心并且这初心贯穿他终身,成为他最核心的理念。

陈嘉庚的坚持:百折不挠、砸锅卖铁,坚持办学不动摇


回望嘉庚先生的办学历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省钱办学:

1893年,陈嘉庚自新加坡回到集美结婚,看到家乡落后衰败的教育,到处游荡不学无术的堂弟,深感痛惜。他觉得必须为家乡做点什么了。于是,他拿出家里省吃俭用给他结婚用的2000银元,力排众议创办了一所私塾,名为“惕斋学塾”。

筹钱办学:

在新加坡经商致富后,嘉庚先生见到祖国衰落民智不开,“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1913年开始在集美筹钱创办集美小学:“假集美祠堂为临时校舍,行开幕式。数月,填社西鱼池为校址。迄仲秋,新舍落成,乃移居焉”。

挣钱办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嘉庚先生及时改变经营方向,全力经营轮船业和橡胶业。至民国14年,共拥有橡胶园1.5万多英亩、工厂30多所、150多家分店,雇佣职工3.2万多人,全部实有资产为新加坡币1200多万元,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橡胶大王”和大实业家。

他经商所得几乎悉数投入教育事业,先后在家乡兴办了水产、航海、农林、商科各类中等专科院校。陈嘉庚深感厦门高等学府奇缺,于是,在1921年,认捐100万元的开办费创办了厦门大学。

并且陈嘉庚又承诺认捐常年费300万元,分12年支付。他带头认捐的这400万元刚好是他当时的全部资产总值。应该注意的是此时嘉庚先生企业大发展,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刻,可他却挤出大量的资金来办学。

卖厂卖房办学:

在1929年遇到世界经济危机,陈嘉庚的企业遇到困难,濒临破产边缘,有人劝他不要再管学校了。但是陈嘉庚态度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最后,他把在新加坡的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烽火中办学:

烽火中办学:抗战期间,处于日军炮火威胁下的集美学校,为延续教育文化命脉、保护师生安全,穿越战火辗转迁徙到安溪、大田和南安等地,坚持办学,弦歌不辍。

募钱办学:

受陈嘉庚高尚精神的影响,他身边的亲友也先后投身于兴办教育的事业之中。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和族侄陈六使。

在1931年陈嘉庚因经济危机,公司经营困难时,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办学经费都得到了李光前的大力支持。

1936年,陈嘉庚募捐购买400亩橡胶园作为厦门大学基金时,李光前和陈六使各自捐助了5万元。

抗战胜利后,李光前与陈六使共同在香港创设集友银行,把银行的盈利充作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

1950年,陈嘉庚回国在集美定居后,李光前又捐出了600万元港币,供陈嘉庚作厦门大学校舍翻新和扩建之用。

陈嘉庚的职教远见:以人为本,贴近需求,勤俭办学,注重实效

嘉庚先生的办学始终贴近社会需求,贴近民众的需求:如兴办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业等,都是当时当地的急需。特别是从办师范院校可见嘉庚先生办学的决心之大。他不仅办师范,还办了女子师范,这是很超前的做法。

嘉庚先生的职教体系和理念具有先进性:他办学过程中注重理实一体、校企一体、知行合一,举办了校中厂、厂中校,购置实训设备,供学生实习、实训所用。如在集美天马山附近开辟农田,利于农林学生实训;购置了“集美一号”到“集美四号”航海船只,供航海专业学生使用;他还注重把职业精神放在第一位。

嘉庚先生具有超前的教育管理理念:通过选好校长、选好老师,奠定职教的坚实基础。有个例子很能说明,当时的教授月薪有四百个大洋,一般员工仅25个大洋。而这25个大洋当时可以养活一家人。

陈嘉庚还把学生送到日本留学,待其学成后回来当老师。他对添加实训设备毫不吝惜,说“该花的钱不惜千万,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舍。”嘉庚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且逐步升级。德育为先: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据说嘉庚先生去到学校,先看食堂的水沟,里面如果有饭粒管理的人员和老师都会被批评。

今天的我们如何以人为本办职教?

今天的职业变化频率快,新职业层出不穷,如何教学生成为重要课题。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人和社会?


首先当以能力为先,以不变应万变,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其中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在内的职业方法能力和包括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在内的职业社会能力。其次要实事求是,贴近需求,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

那么,嘉庚精神如何融入我们的办学?在服务理念上:要学习嘉庚先生的勤俭办学,要教给学生核心竞争力,为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服务。在办学目标上要清晰准确,把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专业打造和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学校在追求那些宏观高大上目标的时候,首先要把焦点集中到每一节课学生的得失上,落实到每一堂课学生的收获这样最底层实务上,只有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特别在能力上有所长进,才可能在毕业之后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纵观嘉庚先生办职教的艰辛又坚毅的历程,我们看到先生的初心:爱民爱乡爱国。为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他可以贡献一切,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而务实前瞻讲究实效是实业家办职教的最大特色。而这样的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职业教育精神仍然是我们100年后的今天要奉行的宗旨。今天我们的办学条件与100年前先生办学优越了千万倍,办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先生办职教的光辉精神,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从而使陈嘉庚精神同“陈嘉庚星”一样,在广袤的太空畅游,与日月同辉,像群星般璀璨。

作者: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 原集美轻工业学校校长 沈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