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本报讯)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新闻媒体见面会上,厦门市教育局负责人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副局长洪军介绍了厦门职教高地建设的进展。在政策制定方面,厦门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厦门职教高地建设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层层落实任务;市教育局会同省教育厅制定了厦门职教高地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发布了《〈关于推进“一区(校)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导各区、各院校编制实施方案,对标对表开展高地建设工作;制定《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在项目建设方面落实优先支持厦门职业院校列入省级“双高计划”项目,厦门市共有7所职业院校入选福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19个专业群入选福建省高水平专业群。遴选立项10个厦门市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遴选立项10个厦门市职业院校示范性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9家企业入选厦门市第二批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开展市级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工作。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推动海洋职业大学筹建,争取列入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设置编制规划中。指导厦门开放大学与厦门市知识产权协会共建“金砖知识产权创新基地”,目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技师学院入选“厦门金砖新工业能力提升培训基地联盟”单位,助力厦门国际一流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两岸融合方面,市教育局联合市委台港澳办召开“在厦台企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座谈会”,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搭建厦台校企合作平台,将引进台湾师资、资格互认、台胞创办职业教育、台企骨干员工兼职任教、台青就业创业等工作作为助力“厦台融合新举措”。支持在厦职业院校多方吸引台湾教师来厦任教。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海洋职业学院分别制定了引进台湾专才暂行办法。针对厦门产业园区多、台企多而职业院校分散的特点,召开“打造职教高地推进产教融合园区建设研讨会”,深入探讨厦门市产教融合园区建设的新路。
对于市民普遍关心的职业教育在畅通升学通道方面的新举措,小高教职教处陈哲新处长介绍说,厦门市职业教育在落实高地建设中,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通路,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障学位供给。统筹规划普职教育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动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项目、翔安职业技术学校和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争取2023年投用。推动“十四五”期间在海沧区新建一所3000人规模的中职学校。
二是强化五年制教育。推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结对融合发展。遴选一批优质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职业学校,提升学历层次。大力倡导中职院校、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举办产业学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探索“3+4”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1月份,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附属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在厦门揭牌,两校将共同致力于探索“3+4”(中职与本科)贯通人才培养,在教师素质提升、专业学科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未来中职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
四是推进“3+2”专本贯通。支持省级“双高计划”院校及专业群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组织和推动开展专本贯通课题研究,在政策、人员和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争取一批“3+2”专本贯通专业列入省级试点。
对于未来如何推进厦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副局长洪军表示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加强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遴选优质中职学校试办五年制高职教育;推动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实施“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园区建设,强化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学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能力。依托金砖国家创新基地,扩大技术技能培训规模,提升培养层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遴选建设1-2个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同时,继续加强与台港澳办、台商协会联系,完善沟通机制,密切校企合作。遴选建设一批厦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示范校和举办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大力吸引包括台资、台企在内的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方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两岸能工巧匠和职教专才双向流动,建设面向全国的两岸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李珊)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