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索与实践 >> 正文

以项目为牵引推动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shixisheng    [发表时间]:2021-12-22

以项目为牵引推动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郭常斐

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背景

自陈嘉庚先生于1920年创办集美学校商科、水产科始,厦门的职业教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职教体系完备、职教理念先进、职教办学卓有成效的新格局。嘉庚先生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既有师资匮乏的艰难时刻,亦有抗战时期内迁安溪、大田的难忘记忆,凡此种种兴学的不易,却为今日坚守好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厦门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成效逐渐显著,受到多方关注。2020年,教育部将厦门市列为全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这既是对厦门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厦门职业教育寄予了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惟其如此,高质量发展也就成为了厦门职业教育的“关键词”。为了贯彻好部省共建厦门职教高地政策文件,厦门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并于近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可以说这份文件立足干货、体现特色,重点突出了项目牵引的作用。

如何理解以项目为牵引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融合进一步加剧,在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上,就必须跳出原有的观念,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同时也做好微观项目的设计,以项目为牵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如在资源的保障方面,《意见》就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岛外4区均有中等职业学校。推动海洋职业大学建设工作。厦门技师学院也将按程序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6000人。以具体的学校项目建设,带动厦门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从而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就学的机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最为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办学模式。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既要尊重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又要有利于校企双方均有所收益,从而增加校企的“粘合度”,所以《意见》中突出了立项奖补的方式。如建设示范性现代学徒制项目、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项目、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园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等。这些将产教融合具体化的项目,既有内部的关联性,同时又相对独立,以项目为统筹。

《意见》中还强调,强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的结合,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职教高考”、“三教改革”、职教云平台、技能竞赛、留厦就业率等与人才培养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加大对有提升、有进步的项目进行奖励,持续树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观和评价机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些促进人才成长的项目,均有相关经费的支撑,实现了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理念。

当然,《意见》在助力两岸融合方面,也突出了项目的牵引作用,如对来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台湾职教专才、名师工匠,其在台湾取得的学术成果可以纳入评价体系,享有与大陆教师同等待遇的基础上,一事一议,签订聘用合同,其台湾专才的绩效工资单列,不纳入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中。鼓励台湾专才申报人才项目、与厦门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申报课题重大研究课题等。同时,通过“百名中小学(中职)校长论坛”、海峡两岸职业教育论坛、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加强两岸交流,实现融合目标。

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期待

厦门职教高地建设,是厦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更是做好全国“先行先试”试点,为其他省市提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厦门范式”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厦门职业院校必将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承和弘扬“嘉庚精神”。以助力两岸融合发展为导向,以深化闽台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为特色,固本强基,以产促融、以教促融、以师促融、以技促融、以情促融,整合两岸职业教育资源,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打造两岸融合示范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厦门经验。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