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教思想视阈下厦门中职发展路径探析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校长庄敏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笔者通过对厦门中职教育的缘起、现状、展望三个维度的探析,谈谈厦门中职教育在黄炎培职教思想视阈下,如何弘扬“嘉庚精神”,面向未来传承发展,做到“有为、有位”,体现出与普通高中有明显区别又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发展之路。
缘起:根正苗红,厦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弥足珍贵
黄炎培先生一生致力职业教育事业,追求实用教育、发展实业。1917年,他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年在上海建立第一所中华职业学校,提出“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办学宗旨,并开办了实习工厂,强调动手能力。陈嘉庚和黄炎培先生相交相知近五十年,是挚友更是知友。厦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路径都和黄炎培先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厦门中等职业教育缘起于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920年,嘉庚先生在故乡厦门集美,创办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开启了厦门职业教育的先河。
陈嘉庚先生在开办职业教育(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初期,和黄炎培先生有过深入的探讨,他在《南侨回忆录》中记载说:“适黄炎培先生南来,不日将回上海。黄君为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在教育界鼎鼎有名,曾办一职业学校,余认捐一万元,故颇相知。余故将集美学校经过详情面告,目告以欲急进扩大规模,求其代聘校长及教员,承蒙许诺……”可以这么说,厦门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全国风气之先的高起点上。
笔者认为,厦门中职教育传承发展之路,给了我们探索新时代厦门中职发展路径提供一个很好的启示:中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存在,既要满足外部的社会需要,也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内部需要,还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是“职业”,坚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探索并找到一条有别于普高的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途径,就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
现状:不忘初心,厦门中职教育优势明显,特色突出
黄炎培先生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明确提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生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也;一方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他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
沐浴着“嘉庚精神”的阳光雨露,厦门的中等职业教育沿着黄炎培先生的“三也”办学思路一路前行,一直保持在全国中职第一方阵,乃至排头兵的位置。以2020年为例,在全国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集美工业学校和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学校携手进入全国前三名。在福建省首届“职教高考”中,厦门中职考生在全省独领风骚——厦门考生参加了19类考试,获得11类全省第一名;全省本科招1436人,厦门上线783人,占全省的54.5%。
学生优秀,中职学校老师的表现也不俗。例如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获得1金2银,位列全国第一,厦门信息学校有1银1铜进账,位列全国第八,集美工业学校、同安职校、海沧职校也获得了不同的奖项,为福建省最终获得全国第四名(中职组)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守正创新,厦门中职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学校的基础,是构筑于社会需求之上的,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
如何体现“无高下、无贵贱”?笔者以为:在高地建设大背景下,厦门中等职业教育优势应该体现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在这四个方面,普通高中限于课程体系的安排,学生多样化发展步履维艰,通常只做到4个要求的后两条。从这个角度讲,中职的课程体系的确比普通高中更有先天优势。
厦门教育界的许多老同志都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有一句流行语:中职教育“南看厦门、北看大连”,厦门的老中专(80年代-90年代初)毕业生,是大家公认的高素质人才,中专也成为当时众多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的首选。
当前,厦门正按照《教育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的要求大力建设“职教高地”,这是厦门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好机会。对厦门中职学校而言,在黄炎培职教思想视阈下,着眼多元发展,探索“职普融通”的同时着重培养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探索有别于普高的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途径,用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出彩,正所谓“花开两朵、各美其美”,这可能是代表了今后厦门高中阶段改革的方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