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索与实践 >> 正文

办符合城市需要、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 ——以河北唐山市和湖北武汉市为例

作者:shixisheng    [发表时间]:2021-09-06

办符合城市需要、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

——以河北唐山市和湖北武汉市为例

在第九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高层对话会上,河北唐山市和湖北武汉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就本市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城市发展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唐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

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唐山逐渐形成了精品钢铁、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工业,培育了唐山钢铁、海尔集团等一批的企业。同时,职业教育也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有高职院校6所,中职院校32所,在校生12.6万;全市建成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2个,职业教育能力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唐山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如下:

一、落实政府领导,坚持职业教育发展优先。一是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支撑转型升级、促进创业就业的基础,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统筹推进。2012年在河北省率先印发《唐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8年先后印发《唐山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唐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法案》,《唐山市构建产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等一系列文件,强化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和快速发展。二是在资金保障上,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全市先后投入28亿元,对14所县级学校进行改建、扩建;投入22.4亿元,建成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迁入新校区,占地663亩,建筑面积23万平米。三是在办学环境上,从2011年起,每年举办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展示周,全面展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深化校企融合,厚植发展活力,坚持职业教育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一是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引导各职业院校全力构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全市90%以上的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实行订单培养,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唐山市成为国家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全市16所职业院校参与了40个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二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狠抓学生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适用性。有16所职业院校的36个专业参加了1+x证书试点工作,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第一职业中专完成了教育部现代学徒的试点工作,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其中对口率的在80%以上。三是建立基金,提升职业教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军民职业教育,先后与天津职业大学、北京朝阳区教委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在天津、北京组织校长骨干教育培训,全市15所职业院校与京津的19所职业院校、51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有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准。

三、强化特色提升,创新发展模式。坚持把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特色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一是持续实施专业调整工作,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撤销会计、计算机等专业25个,新增轨道交通、智能楼宇、电子商务等专业46个。目前,全市中职学校5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占全省13%。二是特色化办学,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新路子,组建了三个高职院校联盟,组建全省四个职教集团,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三是打造优质学校。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院校,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全市有7所国家示范校,4所河北省精品校,10所名牌校和2所特色校。

武汉市政府相关负责人: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决策大力支持下,正确处理好职业与市场,教育与产业,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遵循市场规律、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服务城市发展,以实习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结构的,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提升发展水平,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为服务现代化大国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基础和人才保障。武汉市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职业教育共赢的新机制。我们强化政府投资,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市职业教育与业界联谊会制度,推进实施武汉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广市财政、教育联合执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职业学校达标建设工程;实施产教融合工程;现代职业农民培养;强化行业协会组织的指导、评价和服务功能,发挥企业功能;政、行、企、校密切合作,凝聚职业教育推动力量。全市职业院校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规模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建立起适应需求、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开放的具有武汉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标准。我们坚持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优化职业院校及专业,促进教育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成立工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建设,建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专业调整与产业升级联动的标准体系;面向我市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新产业动态,调整专业,每年新增和淘汰专业更新率达到10%以上;率先在全省开展高等职业学校分类标准化建设,两所市属高等院校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湖北省办学水平优秀院校;全市建成25个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院校,4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79个省级重点品牌和特色专业,夯实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适配度。

三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以服务全市产业发展为中心,建立了12个省市级职业教育中心,联合企业近600余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国家和省级实训基地27个,市级高水平职教实习实训实训基地为36个;市级高职院校牵头成立智慧船运产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6家产业学院。武汉在全省首试双师型教师标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75%,拓展“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教师师傅双导师”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学历证书的证书加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通过各种融通新方式强化技能培养,扩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武汉开放大学以远程方式实现人人处处、实时、可学可考、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武汉学习型城市建设。“十三五”以来,市属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20多万人和高素质劳动者30多万人,社区居民培训380多万人次,市属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并在96%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武汉市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武汉市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

四是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城市的新作用。为推动我市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市属高职院校连续四年为乌干达等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阿里巴巴合作为印尼培训跨境电商,承办科技部中亚四国发展中国技能培训,赴伊朗参加中伊建交活动等;市属中级院校与及美、法、英等二十个国家开展合作交流,有力提升了武汉的国际影响力。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召开,我市职业院校一方面积极承办击剑、摔跤等赛项,另一方面,积极做好烹饪、酒店管理等赛事保障工作,为世界呈现高水准的公关和服务。疫情期间,武汉职业院校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按照防疫指挥部的要求,以最快时间将校舍改建为隔离点、方舱医院,积极完成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任务;在疫后重建、复工复产中,市属职业院校输送护理、康复等专业人才5000多人,提供高水平技术型人才6万多人。职业教育为武汉城市发展将提供更强的动力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汉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办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定修,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聚焦人才培养、办学体制、考核评价、保障机制,推动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力发展具有武汉特色、符合城市需要、产业需求、人民满意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为建设现代化发展不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李慧博士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