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索与实践 >> 正文

为职校学生群画像 ——深职院开办首届非虚构工作坊(下)

作者:zebian1    [发表时间]:2021-04-27

为职校学生群画像

——深职院开办首届非虚构工作坊(下)

本学期初,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发布的一条首届非虚构工作坊招募启事引起了校内外的关注。本报在上期采访了黄灯教授,请她就非虚构写作和工作坊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采访中,黄灯教授提到的张克是深职院人文学院教授、武汉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2015年,张克策划的《学生志》系列丛书第一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学生志》是由大学生写、写大学生的系列文学读本,从“镜像·大学”、“说说我自己”、“职业与想象”、“表态·社会”“诗·生活”“往事·高考”等多个视角,真实地呈现了90后一代大学生斑驳陆离的现实世界和精神版图。正是这套《学生志》吸引了黄灯教授,他们最终成为了同事。用张克教授的话说,如果《学生志》是为职校学生群画像的1.0版本,那么工作坊就是升级的2.0版本。

《学知报》:深职院从挺早就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了是吗?

张克教授:嗯,常规的写作教学我们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然后前几年做了三四本《学生志》。当时主要的考虑是收集学生的真实精神状态和生活感受,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当于我们这个工作的1.0阶段吧。

《学知报》:那当时这个念头是怎么起的呢,就是让学生写学生的故事还出书。

张克教授:我们给书起了一个名字叫《学生志》,赵改燕老师起的,“志”就是记录的意思,中国古代比如《史记》里面的志、表、列、传,是一个记录的意思。我们希望对学生在职校的特殊生活阶段,有一个真实的记录。然后,黄灯教授来到我们学校以后,把这个工作接续下来。因为她是非虚构写作的著名作家,我们把她引进来也是想更系统地、层次更高去做这件事情,所以她来了以后就酝酿第一期的工作坊。

《学知报》:那当时在推进《学生志》项目的时候,您在过程当中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吗?

张克教授:当时是从写作教学的输出端来考虑问题,因为长期传统的教学是老师为主,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面总觉得,其实我们并不是那么真正地了解我们的学生,非常需要通过一个方式来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求。而且我们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有想过最好是有一个输出端,一个呈现。所以我们当时的考虑,就是一头一尾,头就是想真正地了解学生,不少高校知识人文通识课中的语文、写作课往往面临着教学上的一个难题,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老师传递知识的反馈等等不太理想,需要反思。因此我们很关注学生上课的状态,比方说第一个栏目我们就设置了语文课的敌人,了解学生的困难在哪里,怎么从学生的角度看语文课。随后我们也设计了一些讨论的话题,包括学生可以谈谈他自己,也可以谈谈大学,像一个多棱镜一样表现它真实的生活,他的阅读,他关心的事情。一尾则是用正式出版物的形式来呈现这项工作的成果。

《学知报》:那你们当时设了这个话题之后发现语文课的敌人在哪里呢,有没有一个答案?

张克教授:往上追溯的话,其实他们在中学里面受到的这种语言的伤害就蛮重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真实的过程,结果是他们基本上不能很好地用文字表达自己,也无力把自己的生活倒映到文字里。这也不是仅仅中国的一个现象,全世界普遍存在写作能力下降的情况。

《学知报》:所以你们当时在做项目的时候会不会觉得特别费劲,因为你们不光让他们要动手写,而且最后是要能够正式出版的,这个要求还蛮高的。

张克教授: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很强调按照传统的文学标准,而是强调写作的真实性。如果有标准的话,这个是唯一的标准了。从我们老师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提供真实的经验,所以当时挑选学生作品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挑的。这些话题,是我们策划的,当然我们也跟学生聊过,是学生愿意表达的,但是我们不局限于这些话题。

《学知报》:包括哪些呢?

张克教授:他可以讲讲他在媒体时代的生活经验。我们甚至会容纳恶搞,在学术上称之为戏仿,让他来恶搞戏仿一些经典的篇章表达自己的生活,包括他们出校门以后的生活经验,甚至包括他们兼职生活的分享。因为我们是职业院校,我们还会收集一些学生怎么样理解职业,包括职业道德,体面劳动,求职的看法等。当然,还有一些城市生活里面的一些琐事,吐槽的都行;还有他对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一个认知;他的阅读,他在青春期里关于爱情的一些私密感受,都是可以的。

《学知报》:做完之后,您觉得通过这些项目,对老师和对学生来说都有什么各自不同的触动呢?

张克教授:我觉得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包括老师还不能那么直观地感受到它的价值。但是随着几套书放在这里,记录的价值一下就出来了,比方说如果现在想做一个关于职校学生生活的话剧,我觉得我们现在做的这个就是一个很真实的数据库,是非常珍贵的。黄灯教授长期做非虚构写作的,她第一次见到我们这个东西的时候,非常的诧异,我们竟然能做这个。

《学知报》:我采访黄教授的时候,她特别提到这个细节。

张克教授:刚刚说了《学生志》是1.0的版本,其实更美好的状态,是需要老师和学生深度参与的。国内已经有这样的作品了,比方说像王小妮的《上课记》,黄灯教授去年出版的《我的二本学生》就也是属于这类的,我们认为这个应该是2.0版:老师出面来讲述他眼睛里的学生,这需要老师很真诚地呈现。这对于老师的道德要求和细节要求,都相对来讲比较高一点。这也是我们请黄灯教授来我们学校的原因。

《学知报》:另外我还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一般是,我们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拥有一技之长的。但是好像文学写作这种能力,对于职业技校来说,不是必备的。

张克教授: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写作方面通识教育类的课程,即使有的做法也已经过时了。传统的写作课,包括大量学校传统意义上的应用文写、文书类的写作,已经很落后了,并不能适应现在的写作需要。所以我们现在以非虚构写作为切入点,来刷新我们原先的写作形式与思维。现在需要的是全新的写作教育,和学生的需求、和真实的社会链接、把生活和写作连成一片。我们选择非虚构写作有利于贴近学生,另一方面又连着真实的社会。我们在具体操作这个工作坊的时候会跟学生一起做一些长期跟踪,会关注学生即将进入的职场的真实状态。这个是一个比较持久的事情,需要一个系统的设计。另外关于写作的改革,我们也需要传播,因为非虚构写作也需要出彩,我们可能会考虑在后期的时候,把非虚构写作和现在的文案写作结合起来。在非虚构写作工作坊达到一定成效之后,利用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的经验再成立一个文案写作工作坊。

《学知报》:这项工作其实挺有推广价值的。

张克教授:主要就是满足学生的自我表达,同时和社会连接的一个必修课。慢慢的它可能也会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传播性。虽然做起来不是很容易,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

(本报李珊)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