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职校学生群画像
——深职院开办首届非虚构工作坊(上)
本学期初,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发布的一条招募启事引起了校内外的关注。启事写道:
“招新对象:全校教职工和学生,遴选数量:30人,要求及注意事项:对非虚构写作有兴趣和热情,有较好的思考能力、社会洞察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热爱社会调研和田野调查,能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开展形式:校内导师集中授课、校外导师学术讲座、田野调查(针对不同主题)、作品的成型、平台推介(将和澎湃镜相合作)及作品出版。”
而同时公布的“豪华版”校外导师阵容也令人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梁鸿,曾获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2013年度中国好书、首届青年作家、首届非虚构大奖文学奖、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张慧瑜;
媒体人、《崖边MOOK》主编、非虚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发起人之一阎海军;
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腾讯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袁凌;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讲师、“大地传媒坊”指导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国家公派留学联合培养博士刘楠,曾任央视《社会记录》记者,《新闻调查》出镜记者,《新闻1+1》创刊编导、主编,搜狐网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
不少人问,什么是非虚构写作?还有人问,职业学院培养写作兴趣,有必要吗?带着这些问题,本报电话采访了深职院人文学院的老师们。
工作坊的首席导师黄灯有着多重身份,她是深职院人文学院教授,同时也是非虚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全国爱故乡文学与文化专业小组组长。
2016年,黄灯曾写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微信阅读量过千万,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拍摄专题节目《家在丰三村》.代表作有《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等。
黄灯曾在一家本科院校任教多年,有一次她应深职院人文学院张克副院长邀请前去做讲座,没想到此行竟然促使她做出了一个“逆流而下”的决定:离开本科去高职工作,才有了首届深职非虚构工作坊。以下是本报与黄老师的对话。
《学知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个非虚构写作的呢
黄灯:应该说我的非虚构写作被别人关注是2016年开始的,但是我其实从2003年就开始涉入,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文体,现在回过头去看的话,其实就是非虚构写作。
《学知报》:这个词挺新鲜的。
黄灯:这个词在国外早就耳熟能详。我们国内的非虚构写作,如果说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的话,是《人民文学》2010年第2期开出的“非虚构”栏目。
《学知报》:那就是此前在国外已经有了是吗?
黄灯:嗯。这个词本身就是西方传过来的,国外有很多非虚构作家,大多为记者出身,在国内,与此关系最近的一个文体,是报告文学,但两者有很大不同。
《学知报》: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黄灯:像我们国内的报告文学的视角是他者视角,集体视角,既然为报告文学,那向谁报告呢?谁来报告呢?但是非虚构文学,它是可以从个人的视角来写东西的,就是我碰到了什么,我观察到了什么,就写什么。它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个人视角。而报告文学,因为一般都有主题要求,主要以一些宏大的事件或者人物为对象,而非虚构文学就可以从一个很细小的角度去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可以完全以个人化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对象。
《学知报》:您为什么会选择到深职院工作呢?
黄灯:我选择深职院并不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选择的,而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我对各种类型的学校都比较感兴趣,以前在本科院校待了十几年。然后我就觉得如果有机会能够接触不同的孩子,其实也挺好的,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维度地了解年轻人。再说深圳也是一个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城市,它蕴含了很多年轻人成长的秘密,比如这个年轻人是怎么样在这个城市成长起来的,我觉得它其实有很多东西值得人去观察、去思考的。但是你如果要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你就一定得待在现场,你才有这个感觉,任何二手经验都是不可靠的。
《学知报》:深职院应该也是就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个窗口,一个基地。
黄灯:是的,深职院它其实有很多地方是很值得去观察的。首先它教的学生,大都是一些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当然你如果跟其他职业院校对比,可能分数算很高的了。但事实上呢,职业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里面,不应该放置在层次分明的系统中去看待,它不是高等教育的末端,而是和学术性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它偏重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能更快和企业、现实对接,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要求低。放眼全国,重点大学的数量是很有限的,包括本科院校的数量都不算多,而全国有1000多所职业院校。其实这个群体是非常庞大的,它是蛮值得去关注、去思考的。所以办好职业院校,实际上关系到很多年轻人的出路。现在为什么年轻人不得不卷入一种特别残酷的竞争,就是因为对职业院校的理解出现了偏见和偏差,当然也和它们整体获得的资源匮乏和上升通道有限相关。
《学知报》:就是应该多一条渠道多一种出口。
黄灯:对,就是一个孩子,他通过职业院校的学习后,通过获得一种技能,也能够在社会上很有尊严的活着,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它关系到很多普通家庭孩子的问题。
《学知报》:您挺有教育情怀的。
黄灯:还是挺喜欢教育的,愿意去思考一些问题。
《学知报》:那咱们通过工作坊来切入您在职业院校的工作是怎么构想的呢,为什么会想到从工作坊来切入呢?
黄灯:嗯,工作坊的话,首先是深职院人文学院,它本身有基础,就比如深职院的《学生志》,您要是方便可以问一下张克教授,他在这方面有很多见解,其实我当时为什么到深职院去,也是被他们的那个《学生志》所吸引。有一次到学校去做讲座,然后在他们学院的资料库里面,看他们有一大排《学生志》那样的书,看见了好几本,应该有三本吧,然后因为我一直关注这个话题嘛,就非常关注那些一手的对学生状况的记载的文字,但是我观察了那么久,我发现深职院是我看到的唯一的一所这样做的学校,当时特别震撼,我觉得这几个老师的眼光还是蛮独特、蛮有思考能力的,后来就聊了聊,就觉得大家还能够聊得来,也算是一个机缘,大家都愿意去关注学生,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后面我过来了,就自然想起来了,用非虚构的形式。
《学知报》:我看你们是面向师生,就是说老师也可以报名是吗?
黄灯:对,老师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报名,尤其是辅导员之类的年轻老师。
《学知报》:那按照您目前的构想是希望工作坊开展一些什么样的工作,然后未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黄灯:因为是第一期,大家心里都没底,就招30个人。但是呢,我们在确定主题以后就要带着这些学生去做调研,做完调研,再让他们写东西。根据他们所写东西的质量,然后就去寻找不同的渠道来把这些成果呈现出来。初步是跟上海的澎湃镜相协商,如果我们的稿件符合他们的用稿需求,是可以跟他们合作的。我们现在想做的一个主题就是想先写一下从深职院毕业的学生,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在社会上的整个成长路径是怎么样的,就是说想通过一些特别细致的个案,去把一个职业院校孩子的整体职业状态呈现出来,首先从我们深职院做起。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们在这里试点成功了,那我可能会联合全国的各个不同的地方的职业院校让他们也来写自己的学生,类似于我们自己来表达自己的状况,让社会上的人对职业院校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学知报》:非虚构写作,对于很多学校,包括本科院校来说可能都是没有听过、或者接触过的,大家会感觉比较高大上,或者比较遥远,那您对于把这种比较“诗与远方”的事情引入到职业院校有没有信心呢?
黄灯:非虚构写作其实一点都不“诗与远方”,这恰恰是特别真实落地的一种写作形式。
《学知报》:但是写作好像是这一代年轻人普遍缺失的一项技能。
黄灯教授;应该是写作和表达,所以清华大学邱勇校长才会强调,在清华大学都是要开写作课的。
《学知报》:我看您的这个团队也确实是实力非常的雄厚,有很多名牌大学的老师,然后也有很多资深媒体人。您这个团队的选择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呢?
黄灯:一是我们平时交流比较多,大家都是愿意做一些公共的事情,愿意在教育方面付出,比如说像张慧瑜老师,他其实也一直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的,去辅导别人写作之类的,因为我们的那个爱故乡文学与文化小组,在基层给给别人做过很多培训工作,所以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再加上我自己以前在我任教的学校,那么多年一直坚持给学生进行导师制一对一辅导,也培养了很多学生。我觉得对学生的成长,这种相当于个性化的辅导,还是挺有用的。
《学知报》:相对于其他大家觉得很实用的技术性技能,这种写作包括您说这种非虚构写作,可能还需要其他的比如采访、交流、沟通等能力的综合,您觉得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一些什么帮助和提升呢?
黄灯: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训练他们的写作,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综合的训练。就像您刚刚说的,首先,锻炼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因为加入这个项目后,你要跟老师沟通,你要跟你的采访对象沟通,然后你可能还要跟你的同学沟通,其次就是还要有表达能力,你的口语表达,你的书面表达,另外你是需要实实在在进入现实中的,而不是坐在学校里就能完成的,所以你必须具有对现实的认知能力。最后,因为你要类似于完成一个项目一样,对人的行动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挑战。所以根据以往经验,一个学生如果能够高质量地完成这样的一个写作,那么对他而言,在整个大学里面他的进步会非常明显。就好像过关升级的那种感觉。
(本报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