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探索与实践 >> 正文

厦门“职教高地”如何现实“两个发展”

作者:zebian1    [发表时间]:2021-04-19

厦门“职教高地”如何现实“两个发展”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常斐

近日,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有了新的试点城市,《教育部 福建省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厦门作为继苏锡常、深圳之后新的市域“职教高地”启动建设。从厦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设目标来说,集中在“两个发展”,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二是定位“两岸融合发展”。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厦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重中之重。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正在落实“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目标,奋力推进“五中心一基地”建设。作为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等综合发展的区域,积累了相对充沛的发展资源,近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支撑度究竟如何?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育部之所以选取部分省市作为试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形成成熟的可推广的模式,其中既有职业教育发展大局的考虑,同时也有这些地方经济基础好、改革动力足、与产业对接需求迫切性强的原因。可以说,一方面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经济区域化、产业集群化需要关键人才支撑城市发展。

1920年,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创办了集美学校商科、水产科,开启了厦门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史,厦门从而成为近现代史上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陈嘉庚先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注重跟城市的良性互动,促进了整个厦门的发展。百年的职业教育积淀,铸就了厦门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而今,不仅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职业学校中传承着“嘉庚精神”,厦门市其他职业院校同样沐浴着陈嘉庚先进的办学理念,这些都成为厦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潜在动能。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发展格局上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搞活办学体制机制,破除束缚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打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天花板”,系统设计人才培养路径,使职业教育的高质量育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成为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厦门的职业院校真正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办学主体。

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厦门作为中国大陆面向台湾的重要门户,是落实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核心区域,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从这个宏观的角度上考量,我们既要抓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也要在融合的愿景上增添职业教育的贡献和力量。

十多年前,福建就跟台湾高校开展了“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校校企”项目重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可以说成为两岸高校合作的典范项目。通过该项目,提升了合作内涵,组建了相关的教学团队,联合开展教材编写,实现了有序的对口交流和合作,成就了很多合作交流的佳话。

在师资培养培训和交流方面,启动了闽台高职院校联合培训师资规划,为福建的高职院校培训了大批的校长、教学教务管理人员和专业任课教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闽台师资之间的有效衔接,尤其是吸收了台湾的一些教学经验,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大发展。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厦门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有总结、有提升,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可以说有一定的基础。

此外,福建和厦门在推动两岸融合方面已形成有利的政策。如国家“31条惠台措施”出台后,福建有66条实施意见,厦门是60条。《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涵盖了职业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撑。这些都是融合发展的现有基础。

打造职业教育“厦门范式”

办好职业教育,形成“厦门范式”,不仅关乎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关乎两岸融合发展的大局,要充分利用部省共建的重要契机,打造富有特色的厦门“职教高地”。在厦门市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骨干专业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强化自身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是《意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办学层次的提升是有效对接台湾技职院校的重要举措,更是有效吸引台湾学生来厦学习的重要途径,应该说,这是促进融合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推进厦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上,应该说教育部支持的5项政策、福建省支持的10项政策和厦门市32项任务都围绕着“高质量发展”和“两岸融合发展”,这是汇聚成“厦门范式”的两个重要基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全面领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强化意识,共同谋划推进,深挖两岸融合发展的潜能,发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使部省市协调推进机制发挥出最大的动能,方能搭好两岸职教融通的桥梁,落实好两岸融合发展的目标。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