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风采 >> 正文

“技术工人是人才”

作者:shixisheng    [发表时间]:2020-12-30

“技术工人是人才”

——技师学院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

(配图:陈国信回母校作报告)

近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陈国信回到母校,为厦门技师学院的师生们作“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的专题报告。

在今年的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厦门技师学院优秀校友陈国信获此殊荣,接受表彰。这是继获第13届中华技能大奖后,陈国信再次获得的国家级崇高荣誉。

陈国信谈到:“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线路工人,我勤勤恳恳履行好电力人的职业本分,党和人民却给予我如此崇高的荣誉和这辈子不曾预想过的高规格礼遇,倍感万分光荣,而又深受鼓舞!作为厦门技师学院的校友,我有义务和责任与大家分享工作经历、成长经验,以促进小学弟学妹们在今后的岗位中更快成长!”

报告中,陈国信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喜悦心情,并表示,自己会倍加珍惜荣誉,坚守先进本色,奋力创新创造,勇于担当作为,自觉做好表率,不断创造新成绩。

紧接着,围绕本次报告会的主题,陈国信用朴实真挚的语言,结合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岗位上以非凡毅力坚持创新、不懈努力勇攀高峰的经历。

1992年,陈国信从厦门技师学院毕业,进入福建电力,成为一名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在学院的学习,让陈国信明白了掌握先进的技能对一名技术工人的重要性,因此,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训练,最终在工作中崭露头角。

陈国信坦言:“不创新就要落后。”在后来的工作中,陈国信敢于啃“硬骨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技术难题,最终,他负责的创新项目中,有15个项目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并取得了21个发明专利和32个实用新型专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处配图:陈国信在介绍他的实用新型专利)

“有许多产业工人,他们身怀绝技,为企业跻身世界前列奉献自己高超的技能,而他们大多毕业于技工院校... ...”陈国信以同样受到“全国劳动模范”表彰的洪家光的工作经历为例,告诉技师师生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打好基本功;要潜心钻研,勇攀技术高峰。“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出彩!”陈国信说。

在厦门技师学院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诚精勤毅我坚信,人人争当陈国信”。“陈国信”这三个字于技师学子心中不仅代表着“优秀校友”下,还是“目标”“榜样”“梦想”的代名词,更是一颗耀眼的“工匠之星”。在他身上,技师学子们学到了很多很多...

学生王祖奕:还没入学前,就听过陈国信的故事。他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特别是对技术的钻研和创新。

学生徐京显:要向陈国信老师学习,朝着大国工匠的梦想不断前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做到顶尖!

学生许昆利:陈国信老师于我而言,是我在技能学习生涯中一个偶像级的榜样,也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学生陈域涵:遇到困难勇于面对,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我希望我能和陈国信老师一样,成为优秀的技能人才。

“每次回母校都很开心,这里就是自己的家。学院这几年变化很大,越来越好了!”这次回到母校,陈国信倍感亲切。他说自己就像是外出打拼的“游子”,而学校则是静候佳音的“慈母”,“游子”回到“慈母”的怀抱,就像是回到了“家”。

陈国信最眷念、最喜欢的就是技师大家庭的“师生情谊”。陈国信回忆起当年在万寿校区就读时,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柳老师。“柳老师教我们机械制图。在日常教学中,柳老师把我们当成自己孩子,总是轻声细语、耐心地教授我们知识。每次上课,柳老师都要抱着全班的作业,步行20几分钟,再经过一条废弃铁路,才能到达班级。不论风吹日晒,柳老师总是第一个到达。”柳老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深深影响着陈国信,使他在工作岗位上始终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谈起厦门技师学院给他带来的最大影响,陈国信坦言道,是让他坚信“技能成才”。“我印象很深刻,当时一进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七个大字:技术工人是人才!这七个字震撼了我,这么多年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到现在,陈国信还经常在心中默念“技术工人是人才”。在他看来,这七个字让他的技能之路走得更坚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从万寿校区搬到翔安校区后,厦门技师学院镌刻在校的那七个大字,变成了“技能成才、技能兴邦”。字变了,但不变的是学院培养技能人才的初心和使命在外打拼的“游子”陈国信也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现,他发现母校变大了、变美了,软硬件设施设施也更完善了。“看到小师弟小师妹们有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倍感欣慰!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成才,不辜负母校的栽培!”

明年,厦门技师学院将迎来60周年的校庆,陈国信说——母校的生日!大家一起回来看看!我也一定会回来的!

厦门网陈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