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风采 >> 正文

功夫在诗外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技能赛项一等奖

作者:shixisheng    [发表时间]:2021-09-06

功夫在诗外

——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技能赛项一等奖代表队访谈

(本报讯)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关务技能赛项上,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站上了一等奖的领奖台。竞赛之路虽各有不同,但是谈起通过参赛给专业建设、教师提升、学生培养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他们都深有感触。本报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各队的指导老师。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代表队:好老师、好学生、好成绩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代表队可谓是该项赛事的元老级参赛队。早在2011年,当时还是中国报关协会赛的时候他们就参加了。当时这个专业也才刚刚起步。后来,无论是协会赛还是教育部的国赛,他们每年都会积极参与并且得奖。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代表队领队、省级报关与国际货运特色专业负责人张颖教授通过本报分享了他们的获奖心得。

今年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还是非常高兴和激动的,因受疫情影响,只有每个省省赛的第一名才能晋级国赛,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在对决,太不容易了。这些年我们的参赛体会是:天才参赛学生可遇不可求,但是好的指导教师团队是可锻造可培养的。有了好老师,就会有好学生,才可能有好成绩。

其实我们学生选手的基础并不好,基本上都是高职单招进来的生源。从能力、素质而言并不是最优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是不放弃不放松,大家齐心协力,各展所长,力争给学生最到位的指导,做到厚积薄发。因为我们知道,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让他去掌握这个行业、这个岗位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这些年大赛题库也在不断丰富,报关企业在现实中的案例素材也穿插其中,学生在备赛过程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就会不断被强化和提升。

此外,参赛对我们专业建设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刚参赛时我们专业还属于新开设专业,通过参赛我们发现了自身各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师资水平的不足,特别是一些实操环节,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清楚怎么去带着学生做呢?我们开始利用暑期派老师去企业实践锻炼,去上海海关学院等专业院校取经,不断补齐师资方面的短板,提高老师的动手能力,再反过来以实践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我们以赛促教、促改、促学、促练,人才培养效果彰显。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对口率高,颇受企业好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代表队:在课岗赛证一体化中德技并修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从2013年就开始参加关务方面的行业赛、国家赛了。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代表队领队、关务与外贸服务专业教研室主任牟艳红老师告诉本报:

这些年,赛项内容也在不断随着海关的改革与时俱进和迭代更新。在参赛过程中,我们专业建设也得到了发展。我们把大赛和考证的内容全部融合到日常课程教学当中,不会为了比赛而比赛,覆盖面也不止于参赛的少数学生,而是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岗赛证一体化的教学中成长,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对于最终参赛的学生而言更是获益匪浅了。别看比赛只有短短两天,实际上他们在背后花的功夫可能是半年,有些甚至是一年、两年、三年。像我们选手中有一位从大一开始就在备赛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积累外,他的工匠精神也在不断强化。就拿填写报关单来说,他要反复练习,保证一个错误也没有,对的前提下还要快。这种枯燥而刻苦的练习无形中塑造了他不轻言放弃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这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

像我们学校毗邻保税区,关务人员以及衍生出来的外贸服务类的岗位需求量大。我们关务外贸服务专业每年保持两个建制班,七十人左右的一个招生规模,学生还是挺受企业欢迎的。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代表队:重构课程体系,以赛促教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代表队虽然是关务赛项国赛的“新面孔”,但是第一次晋级决赛就获得三等奖,今年第二次参赛就直接获得一等奖,实力不俗。代表队关务竞赛指导教师傅燕文告诉本报:

参赛是对学生选手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工匠精神的整体提升。这次比赛竞争非常激烈,分数出来后,最接近的两个代表队之间仅差0.02分。参赛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快、准、稳”地完成大量的赛题,相当于经历了人生中又一次“高考”。

对我们老师而言,比赛内容越来越贴近实务和企业需求,让我们通过备赛更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现状。我们没有“为赛而赛”,而是以比赛内容来重构课程体系,以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把比赛内容融入教学中,并根据大赛内容的变化适时更新。

这次比赛在城院举行,也给了我们团队一个在家门口观摩和参与国赛的机会,非常难得。赛后我们将及时进行总结,特别是形成学生选手之间的传帮带风气。我们教育学生:这次的一等奖并不单单是参赛的三位选手的努力结果,而是连续三届备赛同学和指导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比赛中学会协作、分享和感恩,这也是学生的额外收获吧。(李珊)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