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院校风采 >> 正文

互鉴共融,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作者:zebian1    [发表时间]:2021-04-27

互鉴共融,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集美工业学校

集美工业学校 赵宇明

我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制造业大国,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人才是首要条件。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体系的创造性发展。

台湾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有许多成功案例,涌现出来一批诸如富士康、台积电、华硕、联发科、友达等优秀电子半导体公司。台湾制造产业从代工制造到自行设计生产,从台湾制造模式到台湾创造的模式,也曾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过程。21世纪以来台湾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对职业教育的调整和变革,其积淀的经验与教训对大陆的职业教育发展,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集美工业学校十分重视两岸教育合作,积极推动两岸院校交流学习,在互鉴共融中推动学校教育改革。2016年该校建成闽台(两岸)智动化创新电子国际证照师资人才培育基地,引入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单晶片能力认证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单晶片能力认证证书由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协会核发,该协会为全台湾电子专业认证最具业界公认单位。同时,该证书可以获得台湾最大的公会——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TEEMA(两岸台资4000家会员)和台湾电路板协会TPCA(两岸台资700家会员)的认可。

2017年11月,“TEMI单晶片能力国际认证中心”揭牌暨闽台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它标志着TEMI协会授权集美工业学校为福建省第一所拥有开展单晶片国际能力认证资格的职业院校。学校同时引入TEMI协会单晶片能力认证课程体系,并建成两岸(闽台)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两岸(闽台)智动化创新电子&国际证照师资人才培育基地,这标志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从以理论教学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逐步建立起以职业技能和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该项认证培训由台湾师资授课,集美工业学校先后有10多名老师获得单晶片能力认证资格证书及考评员资格证书,几年来组织了5批次培训认证考试,有近200多名学生参加单晶片能力认证培训,并有160多人获得了单晶片能力认证证书。能力认证由台湾嵌入式单晶片系统协会从台湾派考评员赴厦门开展工作,认证考试分为理论、实操、答辩几个模块,其中实操部分包括机电组件拆解、电路板焊接、程序编写调试、移动小车组装、程序编写调试、功能测量画图、测试小车功能、工艺检查、移动小车拆卸、工位卫生检查等,极为严格,通过率大概是70%左右。此外双方还共同编写了多本单晶片能力认证教材,建设能力认证题库,总结闽台合作的成功经验,并进行边实践,边研究,边推广,完成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三五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闽台合作电子专业技能提升研究》。

金门距离厦门乘船只有半个多小时航程,厦门院校同金门院校在师资培训、专业建设、学生互访等方面交流便利。2019年1月15日,金门大学陈建民校长、洪集辉副校长一行15人来学校参访交流,双方从创校历史、办学特色、嘉庚文化、学校内涵、专业建设、办学成果以及推动两岸教育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并为两校签署合作协议达成了意向。

2020年10月15日下午,时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梁建勇带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校开展《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延强及部分在厦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参加。梁建勇对学校在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方面的工作,以及学校的建设、管理等其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集美工业学校的所见所闻,使我对中职学校有了新的认识!校园环境优美,管理好,教学设备一流,招生、就业都很不错。特别是在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很有特色,成绩也很亮眼!”

图片:揭牌仪式现场、同学们参加考试

校长谈职教高地

党委书记、校长陶顺生:

部省共建厦门职业教育发展高地,是厦门的一件大事喜事,是厦门教育事业的一件要事好事,对于厦门的职业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光时刻。省部共建厦门“职教高地”,为厦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系列红利,用好“职教高地”这些政策红利,对于推动厦门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厦门模式”,助力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教育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厦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两岸融合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举措,这些政策非常实在,非常具体。比如:围绕厦门重点发展产业和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在软件信息、互联网、航空、蓝色经济、健康、旅游、高端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重点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园区。我们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深化产教融合是建设厦门职教高地的关键。如何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校企一体育人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格局,为学校、企业“双向赋能”,是厦门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当前,厦门正在落实赶超,争先进位,奋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也正在举全市之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比起以往任何时候,厦门都更加需要与产业无缝对接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意见》的出台,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厦门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也对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作为厦门职业教育的排头兵,我们一定要强化责任担当,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主动对接厦门市“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和12条千亿产业链群,积极开展“五环同心计划”——与厦门工业园区展开深入合作,形成服务厦门经济发展的地域环;突出闽台特色,以闽台职业教育深度合作为特色,形成厦台“五缘”优势的协同发展环;对接厦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环;各专业与多家企业单位开展合作育人,形成产教融合的企业环;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深度对接,形成面向就业的岗位环。同时,创新教育“百强工程”,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建一百个创新班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积极开展订单教育,推进订单教育“十强工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依托学校“一中心两基地”(AHK中德职业培训中心、海峡两岸智能化创新电子师资培训基地、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发挥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的优势,一如既往重视闽台合作,进一步加强与金门大学、台湾地区嵌入式系统发展协会的交流共建,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为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