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面向就业,职业院校可以做哪些

作者:方言    [发表时间]:2024-10-18


上一期的《职见》专栏,笔者以《面向就业,职业教育第一要务》为题,提出职业教育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向就业、服务就业、提升就业,并认为,这是举办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有必要声明一点:面向就业,当然是教育和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工作甚至第一要务,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决就业问题,就全然是教育和院校的责任。保障就业机会、畅通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更需要各级政府、经济金融部门、行业企业的合理政策、刺激引导、通力合作。不能也不应该把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简单转移给教育,显性或隐性给院校下达就业指标甚至进行考核。因为,显然,就业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更不是院校单凭自身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虽然,教育界承受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实际上,很长时期以来,职业教育界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在很多职教人的心目中,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本质特点、基本方向。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这也是选择职业教育、选择职业院校的考生、家长、企业界的一种共识。

由此来看,面向就业、服务就业、提升就业,这是职业教育的任务领域,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职业院校的责任所系,也是职业院校一直持续提升、打磨的看家本领。

不论就业形势如何,这都是职业院校必须也不得不始终适应时代发展、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需求而与时俱进的重要领域。

因此,“面向就业,职业教育第一要务”不是兴之所至随口说说,就业就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对于职业院校群体或者某一所具体的职业院校来说,院校自己的能力如何,教育教学任务完成得怎样,立德树人的基本责任有没有落实,工作效果好不好,发展方向对不对,就业是一个根本的评判参考。

就业质量、毕业生发展状况……这些就业数据、就业观感、就业走势,实际上就是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师生家长评价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最终依据。

那么,面向就业,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可以做哪些事情?做哪些努力?怎样做才能够巩固彰显自己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和影响力?

其一,面向就业,全过程建立学生清晰的就业认知。

院校的就业工作首先面对学生、服务学生。而学生受限于社会经历和职业经历,加之各自家庭环境和职业诉求的不同,对就业岗位比较挑剔或过于理想化。

学生越是千人千面,也意味着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难度系数直线上升。怎么办?恐怕只能从学生入校开始,在学习阶段全过程坚持就业导向,开展就业能力全环节培养机制,并帮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就业认知。

什么是就业?就业对个人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就业后的职业成长的可能性在哪里?

这些大道理,学生可能早就耳熟能详不愿再听,但这些问题对学生就业能力养成至关重要。这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阐明甚至于灌输,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的求职体验、就业体验、实习实践、岗位生产中去切身感受和认知。

要做到这一点,院校对就业问题就不能蜻蜓点水,更不能含糊其词,要让学生清晰准确地认知到:在校的学习,不是拿到学历和资格证书就大功告成,而是要形成就业能力和岗位发展能力。

因此,提早让学生接触参与求职体验,提前设计学生参与区域和行业就业形势调研,预先让学生感受就业后发展的趋势和能力条件,是院校都在做、已经做了多年、仍然必须做下去的一件“永久牌”功课。如何做好做细做到学生心里去,做到学生反馈到自身的学习动力去,这对所有院校都是考验。

只有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就业认知,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诉求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才可能让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有更为明确的方向和动力,也才能让院校的全过程培养相对真实有效。

其二,面向就业,做实学生就业后的继续培养、继续服务。

实际上,院校努力也希望更多地服务于学生,更长时间地服务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延展。

但如何真实有效跟踪、支撑毕业生的就业后发展,具体的方法、形式、制度安排、资源配置、成效认定,还需要进一步分类并清晰化,还需要更加直接明确。

院校能提出“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景,但只有真正追踪学生就业前后的整体发展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连贯持续引导,不断提升其能力,即,既提供就业前的“敲门砖”,又提供就业后的“垫脚石”,面向就业、终身发展才有更完整的意义和效果。

其三,面向就业,要真正替区域发展着想。

就业是院校的第一要务,又何尝不是院校所在区域政府、主管部门的第一要务、重点工作?

说到底,院校人才培养的初心和目标都来自区域在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人力资源需求。所以,面向就业,是院校和区域共同的责任和需要,而院校要真正替区域发展着想,走进区域,了解区域,了解社会经济的短期和长期趋势,主动参与区域发展,才能更全面把握区域人才需求的趋势和质量要求,进而帮助学生在面向就业时更有底气。否则,职业院校的有效性、回报力、适配度都会大打折扣。

其四,面向就业,要更深入了解产业需求。

院校要努力服务于学生的持续成长,就必然要与产业保持紧密的合作。不仅要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走向,更要与具体企业就其人才需求进行充分沟通,从而为企业提供适需适量的教育支撑,进而将企业需求、产业趋势真正引入到院校的教学环节当中,做好资源配置,为学生培养找到依据,为学生就业后在具体企业的发展做好准备,更为具体的产业人才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撑。

其五,面向就业,就要服务已就业人群的培训提升。

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面向就业,既要面向在校生开展学历教育,自然也要面向非在校生开展培训提升。

也就是说,已就业人口在具体产业、行业、企业中的技术技能状态,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环节。对已就业人群的培训服务,实际上是在考验职业院校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技术储备、有没有办法帮助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满足企业提升已就业劳动者能力的需求。

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考验着院校与企业的距离到底近不近,合作到底实不实,培养培训是否真的有效,能不能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一线,也考验着院校和教育到底能不能跟得上企业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

只有具备真实的能力,才能说服企业和已就业劳动者接受院校;院校也才能走出大学的围墙,与企业发展保持同步,与企业所需的技术能力保持同步,才能真正在产业领域有所作为、施加影响、体现价值,赢得真正的认同。

以上种种,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问题在等着院校去发现和突破。

只有面向就业,真实贴近就业,真正服务于就业新标准,才能够真正验证职教界和职业院校的能力储备、技术技能储备是否合格达标。

职业院校要更主动、积极、坚定地面向就业寻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优化自身的教育实力。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院校可以努力做好自己,但做好教育和就业工作不只是教育界和院校的责任,还必须得到教育之外的配合和支持。

这是职业院校面向就业时,必然要寄予希望的另一个“面向”。

这必然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努力共同体,也是一个必须自觉奋发的事业共同体。势在必行。

     正如9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所说——“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