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汽车行业典型技术技能岗位就业高适配性职业院校专业推荐名单”,在职教界引起积极反响。
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乃至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学效果的评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职教界的研究单位、职教第三方机构编制发布,来自产业的声音并不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评价只是作为一个验证项出现,而且往往被笼统的“就业率”“对口率”“满意度”概括。“产”与“教”供需两侧的平衡感并不强,甚至产教话语不同频,以至于一方热烈一方冷清,所以业界对“产教两张皮”的担忧也越来越重。
因此,如今汽车行业发布了“高适配性职业院校专业推荐名单”,虽只是试点,且只是4个试点行业之一,但职业院校普遍高度关注,并对来自职教需求侧的评价新机制抱有希望,毕竟,这是“首个由行业和企业主导评价职业院校的名单”。
而专业级的报道也说明了其重要性、关注度所在——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提到要‘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今年年初,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分别委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4家行业协会(学会),组织其企业会员且均为本行业头部、重要核心、地域集聚度高、用工大户的企业,直接对职业院校在本企业典型高技能岗位就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进行‘背对背’评判。”
“目前,4个领域的“适配性评价”试点工作均已收尾,正陆续形成评价结果。”
这意味着,这个评价推荐名单不仅仅有汽车行业的,还有兵工、航空、纺织三个行业的。可以想见,会有更多的院校热情关注这些名单的发布;透过需求侧发布的这些名单和考评指标所传达的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将大大地触发、推动和引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习实践的改进甚至改革。
长期被诟病的“产教两张皮”“院校自娱自乐”的现象,要逐步大规模破冰,院校将更直接面对来自行业的考评。
显而易见,这对于职教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因为,这不仅让职教界的院校人、管理者、研究者更加直接真实地看到了来自行业企业严格甚至冷峻的评判,感觉到差距,更会感受到来自需求侧的压力。
重要的是,这一系列评价和推荐名单的试点,开始真正推动行业企业主动独立地针对职教合作者进行评价,也要去除“产教两张皮”现象,消除产教间的隔阂、阻断。
更重要的是,这调动了行业企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似乎是推动行业企业更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预演。
评价肯定不是行业企业进入教育的全部内容,但由评价入手,却是一个最直接简单而有效的起点。
因此,虽然目前仅仅发布了第一个名单,名单也只是涉及相关行业的6个典型岗位,但其破冰的意义在于更加突出了行业企业作为教育合作者的责任,也自然催生着行业企业成为多方期待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所以,无论是来自行业、企业评价推荐的独立性,还是“背对背”评价的客观性,都让这个名单与之前的各种评价、榜单等都颇为不同。
如果说评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那么这个名单很可能就是发一声而动全局了。
这不只是一个评价机制调整的问题,而是办学体制改革的先声。可能不只是职业教育会受到影响,而是在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和调整过程当中,都会成为一个样本,并逐渐成为趋势。
所以,来自需求侧的适配性评价,的确值得大家关注,也值得大家大力点赞。
无论是从职业教育评价的角度看,还是破解“产教两张皮”、推动行业企业更主动积极进入教育教学来看,这种“以人才需求侧为牵引,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探索尝试,正当其时、颇为紧迫。
在大家都关注这一评价机制试点的同时,仍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笔者希望能提供一点思考和改善。
其一,评价指标需明确细化。
毕竟是试点,同时也是出于对评价严肃性的考量,更因为工作量巨大,首期发布的这一“适配性评价推荐名单”,用现在常用的搜索引擎很难找到相应完整的名单,也不容易获得此次适配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说明。
只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个别院校的类似喜报一样的短消息,并在这些院校的相关网页中找到一些照片截图,还有就是来自媒体的评述性报道。
相关消息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官网上能够找到,却是在10月30日以《隆重推荐:这些院校就业质量超高!》为标题出现。
不能通过大众习以为常的搜索方式获取准确消息,是信息传播的一个遗憾。而对于职教界和院校更为重要的一级、二级“评价指标”,在学会官网中以图片形式展示,对于设置这些指标的说明却没有体现,较为可惜。
因为,恰恰是这个评价指标和二级指标,直接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过程相联系,关乎具体的专业要求、岗位要求、能力要求。明确说明,才能展示出行业企业的需求侧标准,这对于供给侧的院校而言,其重要性不待多言,是应该在发布时或发布后尽量明确明晰的。
其二,名单中院校数量有待完善。
在多个版本的消息中,本次推荐名单“涵盖79所职业院校”,但据报道,“该学会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第2版)》的内容:目前,全国有875所高职专科、40所职业本科院校开设有汽车相关专业。”那么,910多所的院校总量和推荐名单当中出现的这几十所院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量落差。
可以理解这是试点,但对于更多的800余所院校来讲,缺席这一推荐名单,尤其个别省份一所院校都未入列,难免会有较大的失落。
作为试点,没有对下一步是否会继续进行名单编制,或是否会利用这一名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应院校进行行业指导和引导,难免会让在名单之外的院校忧心忡忡。
虽然有这一点美中不足,但瑕不掩瑜。
大家期待也认可对职业院校评价机制的改革试点,自然也就期待相应的试点工作在逐步完善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全面、更及时地面向更多院校、区域、行业展开更有效的推动。
的确,来自需求侧的适配性评价太重要、太及时也太紧迫,整个供应侧的职业院校的改革提升和内涵发展都亟亟以待、汲汲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