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致敬中国职教人

作者:方言    [发表时间]:2024-12-18


这一期的“职见”专栏与之前略有不同,之前的专栏基本就事论事,而这一次却是“论人”。如果冒昧,还望见谅。

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闭幕式上,我国设立的首个世界职业教育大奖揭晓,颁发给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两个代表性机构和一名个人——鲁班工坊项目、非洲技术与应用型大学与学院协会和澳大利亚TAFE学院院长委员会前首席执行官马丁·赖尔登。

我国著名职教专家、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姜大源,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共建的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埃及鲁班工坊项目负责人艾哈迈德·埃尔萨巴赫则获得“提名奖”。

大家所熟知的姜大源老师获得提名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又或许略带遗憾。其实任何奖项,都不会改变大家对姜大源老师的尊敬:国内一流的职教专家,中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长期倡言者,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开拓者,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吁者。

笔者认为,中国职教界的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对姜大源老师个人,也是对姜大源老师为代表的一代中国职教理论者、改革者、探索者的共同致敬。

姜大源老师获奖之后,他曾经工作过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发布了一条消息,“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姜大源研究员荣获2024年世界职业教育大奖提名奖”,对姜大源老师的介绍十分简洁: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湖北武汉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201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评选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

笔者与姜大源老师认识多年,某种意义上自认是姜大源老师的后进晚学辈。而作为晚辈,作为与职教圈有交集又不是完全真正在圈内的人,且并非职教理论界研究界的一员,笔者对于大源老师的了解并不多,也并不细致。

虽然了解不深不细,但笔者对姜大源老师有三个特别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印象,大约10年前,职教界在武汉召开了一次务虚性质的“职业教育形势研判会”,与会者都是国内职教院校界、理论界、研究界的“大咖”。因为是务虚会,所以会议形式灵活,毫无“会”味儿,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得也比较宽泛轻松。

记得就是在这次务虚会的交流环节,当时还不是太熟悉的姜大源老师在谈到彼时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和需要突破的若干问题时,从娓娓道来、激情昂扬,突然至话语哽咽、流下热泪。

这在学术类、教育类会议中,实属鲜见。

为教育问题而黯然神伤者不乏其人,但为之当众泪流满面、语不成声者,笔者却从未见过。当时,大家为姜大源老师的情真意切报以热烈掌声,笔者也深深记住了这位在职教界大名鼎鼎的前辈。

中国人对于教育都有深厚的情结,对职业教育亦然。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从事教育改革探索的不乏其人,为职业教育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也大有人在,但像姜大源老师这样的却并不多见。当时姜大源老师早已过了耳顺之年。这只能说明,他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教育研究、自己长期接触的中国职业教育用情很深。虽然他是出身清华的工科男,是留学德国以理性哲学探索著称的一位学者,但当时的真情流露,却让人看到他理性思考下的热情汹涌、真情澎湃。

第二个印象,姜大源老师时常会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或者传统节日赋诗作词。他还会把自己的诗词发在各个微信群里与大家分享。他的这些分享,与其说是诗词,不如说是他在剖白自己的深情,在细细地与大家交流。

分享这些诗词时,往往,他会有长长的序言交代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创作场景。往往,在或者几十字或者百来字的作品正文之后,姜大源老师会很学究气地附上详细的注释,甚至会为一些罕见字词标注拼音,而注释的文字数每每数倍甚至十数倍于诗词本身。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者,更加准确地说,这是一位有趣的人、热情的人、真诚的人,没有心机地在与大家做坦诚交流。这是他作为职教人独特而鲜明的风格。

比如,他今年中秋节期间所作的《天净沙·中秋即兴》,两首词短短58字,所附“编者按”206字、序言160字、注释1097字。其中基本是对“职教同行们”的祝愿、期许、鼓励。

看到姜大源老师分享给大家的诗词,每每会想到他瘦小的个头、光亮红润的面颊、时而严肃时而乐呵的生动表情,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笔下庄老之类漫画人物的形象——可爱、机敏、独特、豁达。

第三个印象,无疑是姜大源老师对职业教育的洞察力、穿透感,他所建立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性、连贯性和真实性,以及他对于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建议甚至批评的有的放矢和可操作性。

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都是如此切中职业教育的根本、基础和核心;对于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和实践操作,有强烈直观的指导性,无可置疑的适配度。

而他常年对于国家层面职业教育的政策设计、改革和呼吁建议,往往切中时弊、切中肯綮,有强烈的说服力,也有实践的紧迫性。他的确是对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有通透的了解,能把握住关键问题和重大环节。这实在是难得。

而他时不时冒出的“金句”,比如“升本不忘本,跨界不越界”,也让人记忆犹新、含笑玩味、颔首频频。

有这三个深刻的印象,所以,笔者认为他这次获奖毫不意外。而同时,笔者也认为这个奖既是颁给姜大源老师个人,也是颁给他那一代的中国职教人。

因为,从姜大源老师身上所看到的热情、真诚、睿智、坚持、思考、行动,正是他们那一代优秀职教人的共有特点,也是中国职业教育能够在几十年里不断跋涉奋进取得让人认可、钦佩的成绩,又能在未来发展中继续迎难而上、奋斗不息的动力所在。

透过姜大源,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他们这一代职教人的群像。

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机关、省域、院校、机构,各自从自己的专业领域竭尽所能,持续努力——中职、中专、大专、高职、本科、技校、技师学院……尝试着各种校企合作的新方式,努力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渠道;思考、实践、探索、挫折;满怀希望、承受冷落、不断奋进、也偶尔失落;不断热情鼓与呼,不断奋斗创新坚持;提出职业教育的新概念,进行职业教育的新尝试,展现职业教育的新作为。

有太多的人在做太多的努力,在共同支撑引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一代职教人身上所蕴藏的力量,所取得的成就,是时代的给予,是时间的积淀,是值得职教人去品味、回味、致敬的。

行文至此,不由想到:居然又到一年岁尾了。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可爱的姜大源老师又会写出怎样的诗词来为大家鼓劲祝贺呢?

不由得有所期待。再次向中国的职教人致敬。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