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将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
这让“职业技能培训”顿时成为传播热点,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已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其实,对于职业院校来讲,职业培训毫不陌生,它曾经是很多院校不可或缺的任务和工作内容。
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第二条)。“职业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分类实施。职业培训可以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第十六条)” 职业院校应“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支持劳动者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第三十条)” “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第四十二条)”
而更早,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在2019年联合印发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19—2022年)》(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使职业院校成为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行动计划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面向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做好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推进培训资源建设和模式改革、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多方合作共建培训实训基地、完善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激励政策、健全参训人员的支持鼓励政策、建立培训评价与考核机制。
这就意味着,职业院校在承担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应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服务。这一要求既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职业院校本就应该承担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的法定义务,也是职业院校的既有能力,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是能够直接向学生群体之外的社会就业群体提供服务的。这种服务既涵盖已就业劳动力的技能提升,也服务于待就业人群的入职准备,还服务于在校就读学生入职前后专业技能的训练储备和提升。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度明确职业院校面对社会需求开展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价值和必要性——
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将职业院校更直接紧密地与社会产业需求和行业企业岗位相连、与就业市场和职业技能市场相连,能够让院校更直接更清醒地面对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思路、课程结构,从而保持与产业基本同步的动态调整的能力。
当然,这对于从事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老师们来说,也是一个最现实的考验,既考验他们的技术技能、教学水平,也考验他们在技术技能储备、教学能力储备上是否对最新的产业要求做出回应、跟进、提高。
在这个过程当中,职业院校更能够找准自己在区域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定位和机会,明确自己在行业产业、人才供应上的地位,发现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欠缺,了解自己需要提升和完善的方面都有哪些。
同时,这也倒逼职业院校的主管部门更加专业化地调整对职业院校的考评评价,拉近与产业企业的距离,从而规范并实现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的共存共进。
其实,在多年的观察和接触中,笔者发现,职业培训做得比较好的职业院校,往往是之前就成立于行业、脱胎于企业的院校,是由这些行业企业直接创办、主管的院校,是这些虽然与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剥离、但在专业业务和资源对接上更直接的行业类职业院校。
这说明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院校发展的产业依赖性、职业院校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优势。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有义务在承担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而要保障院校持续有效地兼顾好这两项职能,院校的主管部门也需要进一步调整机制、优化政策。
如何保障院校做强非学历职业培训,是复杂系统的工作。单从教育领域和院校角度着眼,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应该让院校的责、权、利得到匹配。
比如,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应收入。应该允许院校有更大的支配权,将其作为职业院校的发展资金,尽快更合理地投入于职业院校本身的发展建设——购置更好的设备设施,改造更专业化企业化生产化的环境,提高教师参与职业培训的津贴劳务收入,这才能持续鼓励院校和教师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多劳多得”“按劳取酬”,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大家也都可以理解。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及时细化。主管部门应该做好制度设计、协助把关,让院校和教师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时候少些顾虑,获得合理回报,从而推动院校技术技能、师资建设持续有序发展。
职业院校做强职业培训,既在法理之内,也在情理之中。“匹配责权利”以调动院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是系列环节中尚待优化的一环,更多的系统工作无疑需要各部门、各方面、各层级调整机制,推进推动。
只有创造条件将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职业培训同时做好做强,让这两条腿都充分动起来、跑起来,职业教育的类型建设和职业院校的技术技能建设才会更扎实、持续、有力。
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