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职业培训更应放眼象牙塔外

作者:方言    [发表时间]:2025-04-16

 

上一期《职见》专栏文章提出:职业院校应该在学历教育的同时,持续做强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工作。

这似乎有点儿老生常谈。因为职业院校做职业培训是一种传统,据说,全国职业院校年度职业培训的次数达到亿次以上,更有一部分院校每天的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次。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对社会职业培训工作是重视的。

就在写完上期专栏文章时,笔者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发了一条新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这将社会对职业培训的极度渴求、行业对职业培训的海量需求、政府部门对职业培训的硬性要求都释放出来。足见社会培训之重要,也可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的天地十分广阔。

开展社会培训,既显示了院校的技术技能储备,也展示出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紧密合作的姿态和能力,是办学者对社会需求敏锐捕捉、有效组合、果断行动的产物。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作为社会人的教育者、职业教育者,应该更主动触摸和敏锐接收社会、社会公众、行业企业对各类培训的需求,主动策划实施各类培训,并从中拓展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空间。

接着上一期话题,本期继续聊一聊社会培训——职业院校应该怎样面向社会做职业培训?有哪些社会培训值得院校去留心、注意和开发?

比如,近年来,随着电商、快递等新行业形态的蓬勃发展,快递配送等逐渐进入各个城市,尤其是在人口众多、产业活跃、需求旺盛的大城市,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从事配送、快递等职业。美团、饿了么等送餐企业,顺丰、申通等配送企业,都大量招聘进城务工人员使用电瓶车、摩托车快速配送。由于一部分新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交通情况、安全规则不熟悉,加上平台和客户要求尽快配送,造成越来越突出的交通安全隐患——车速极快、逆向行驶、辅路超速、占道行驶、随意变道、车灯过亮、小区内高速行驶等,并极易引发民事纠纷,影响了城市生活的安全感、舒适感,一定程度上有损城市形象、社会文明氛围。

而这,就是院校可以主动介入的产业环节。院校可以通过主动调研,形成新行业及新就业形态就业人群职业行为现状的课题,进行分析、梳理并提出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院校可以主动联系交通安全主管部门、新行业集中的行业协会,共同形成相应的管理及服务条例,如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考核,方能发给入职许可;平台企业必须坚持对就业人员进行定期轮训,方能持续开展经营。同时,建议各类平台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前的交通规则、安全驾驶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避免企业自办培训可能存在的弊端,引导此类培训由所在地交通安全主管部门、行业主管协会委托院校,尤其是具有长期从事职业培训、安全培训、社会工作培训经验的院校开展。院校针对此类就业人群,与市级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合作,编写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和课程,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化培训。培训费用由平台公司、快递企业支付。

由此,院校既可以通过主动型社会培训完善培训课程体系,还可以形成针对性极强的课题研究库,储备更多的社会培训资源。

再比如,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学习型养老需求旺盛,而城市的老年大学“一位难求”。那么,院校能不能启发相应的专业师生开展“老年人士社会技能培训”,帮助老人科学养生、学习使用现代科技产品、引导辨别新媒体平台信息、预防并识别电诈……这类培训费用,也可以由主管部门协调养老服务企业、公益基金适当收取加以解决。

长期从事社会培训的院校,既有各种培训资源,具备组织各项培训的经验,还有大规模的在校学生这一人力资源,承担新业态进城务工人员的交通安全培训,有明显优势:

第一,利用院校现有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培训资源、培训经验,有效协助快速改善城市治理状态,培养就业人群职业素养,提高市民个人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环境。

第二,企业或个人购买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以完善提升新进城务工人员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

第三,这类培训也可以帮助高校完善培训体系,建设更实用的培训课程,从而提高院校教育资源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

第四,学生参与社会培训,接触社会行为和治理,一方面获得勤工俭学的收入,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群体养成文明习惯和自觉。并通过他们更大范围地影响周边人群,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文明氛围。

对于院校来说,可以开展的社会培训项目很多。但最关键一点,仍然是院校办学不能够只在围墙之内,必须放眼象牙塔之外。更要主动把社会生活的经历、经验与教学工作、社会培训工作联系起来,从“教育本质是服务社会”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院校与社会培训需求的对接形式,从而主动拓展院校服务社会的空间和能力。

当院校主动释放自己对接服务社会的触手和意愿时,不仅能够厚植院校学历教育工作的资源,更能彰显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社会公益属性。

在这种意愿主动、能力充足、保障可靠的共同作用之下,院校的社会培训工作才能够做到点上、做得及时、做出效果,并进一步推动院校的发展。院校提供这样的社会培训是社会需要的,也是让社会放心的、满意的、可靠的。

        所以,笔者以为,以社会人的身份接触社会、关注社会,以教育者的视角发现社会行为中的那些问题,用教育者的头脑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用教育者的眼光去抓住机会,用教育者的能力去启动行动,应该能够拓宽院校参与社会培训的渠道,也更能够促进院校扎根社会、看见需求,打开贴地发展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