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高职招生不应太冷清

作者:方言    [发表时间]:2024-09-13

上周“职见”专栏刊发了评论《职业教育的“痛”与“快”》。

评论一开头就说:暑假即将平静结束之际,《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让一些院校和企业可能心头并不平静。就“平静”这个话题,笔者今天想接着谈一谈,这就是在假期和新学年开始之际的一种“平静”。这种平静甚至于冷清,是笔者突然之间感受到的,那就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在今年暑期这个招生季显得有点冷清,或者过于平静了。

笔者的这种感受也许并不准确,但犹豫再三,笔者仍然愿意用“冷清”二字来概括这种感受。虽然,笔者并没有专门去询问相熟的各家院校具体的招生情况,也没有去查阅各种媒体的报道,而是仅限于自身感受,紧抓住这个感受。

因为,笔者既然定位于“职业教育真诚的旁观者”,那么就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展示旁观者的感受。这可能才是一个正确的态度,也才能够代表面对职业教育的一些人一类人,反映出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个招生季高职院校招生冷清”这个感受呢?

笔者在高考之后、暑假开始前就频繁接触到许多信息或新闻,来自微信短视频、网站报道的各种信息,就集中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考招生,尤其是各地考生在高考查分、填报志愿、录取通知、报到入学阶段种种。特别是短视频,不断在手机微信平台上各种花式出现,往往能达到霸屏的程度。

这种高频次的霸屏,以及其中传达出来的喜庆激动、励志鼓舞、欣喜奋进的感觉,的确会让刷手机、刷新闻的人与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达到情绪情感的共鸣,大家为考生的良好表现加油打气,为考分揭晓而激动,更被老师家长考生们的激动所感染。当然,也为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寄达、新生报到入校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种信息的传达和接收,情感的烘托和感染,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份。传播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来自普通教育类型的高考招生,或者说来自985名牌高校的招生录取环节。某位指导考生志愿填报的网红,在这期间也用“语出惊人”的表演,大大地增加流量、收割信息差带来红利。

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中,普通教育类型的本科院校尤其是名校的招生,的确吸引流量,的确吸引关注,的确是大家习惯性获取信息并传递信息的重要内容,是这个季节里关注度、持续热度最高的话题类型。

而相较之下,职业教育类型的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新生报到,在数量级、关注度、持续性、新闻点上都明显地被拉开。虽然,就考生数量、招生数量、影响涉及的家庭数量而言,高职院校也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明显感觉到高职院校招生的热度、关注度,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等量而不能齐观。高职院校的高考招生,的确让人感觉相对平静、有些冷清。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高职高专院校恰恰需要打破这种冷清,需要更多的正向的关注度、传播力;需要让社会更多看到职业教育的活力、能力和潜力。而这种活力、能力和潜力,其实职业教育本身就具备,并不缺啊!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只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各有不同。职业教育更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应用性,其生产力和成就性并不弱。

其实,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环节所面向的、录取的人群,既不乏话题性,还颇具广泛性,因此完全不必自坐于冷清,可以营造出适合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换言之,职业教育在正向的传播性、关注度、热点率上,都有可以和本科院校拉齐拉平的实力和潜力。

比如说——

第一,目前国内已有50多所职业本科院校。最早一批获准设立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已经培养出了两届毕业生。经过这5年的尝试探索,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也扩大了招生的专业和数量。这些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顶端院校,其实力与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相比并无过大差别,甚至还颇有特色,个别专业还很有优势。

因此,这些学校完全可以讲述自己独特的招生故事、学生故事、录取故事、专业培养故事、就业发展故事。这在目前非常有吸引力和传播力。

第二,一部分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中职学生、技工院校的学生,因为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缘进入相应的高职院校。这些学生的故事,他们的技能,他们的成长,其实正是高考招生季前后该讲述的好故事,是有传播力的故事,也是会吸引大家兴趣的好故事。

第三,高职院校的一部分学生来自城市普通家庭和农村家庭,他们可能就是这些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这一代大学生的家庭就在我们身边,也在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里,这些家庭对于这第一代大学生的期待,其朴实的真实情感,职业教育的真实效果,这些孩子进入高职院校的发展故事,会引来更多家庭的关注和向往。这就能激发社会对于职业院校培养能力的认可、支持和期待。职业院校所培养的这些第一代大学生,可能会以一个人的成长带动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成长,这难道不具有传播力和说服力?

第四,有很多高职院校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向贫困家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给予那些因为家庭原因、教育资源原因而在进入大学第一步时有所受限的孩子机会、关注、帮助。这些孩子与我们社会建设、国家建设当中的一些重大工作,比如边疆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乡村振兴……都息息相关。这些故事,在高职院校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关键怎么用高质量的手法去讲述。

即便是那些本科院校甚至于本科知名院校已经在卷各自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高职院校也有自己颇具特色的通知书、颇具特色的新生礼包。这些通知书和礼包当中与技术技能相关的那些亮点,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是一个极易成为热点的传播点。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去讲述它呢?为什么不可以去展示好它呢?

所以,其实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的环节当中,有故事可讲,有魅力可以散发,有热点可以形成。

有时候,冷静冷清的态度当然是符合教育自身长期发展规律的姿态。因为,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不应该有太多人为的装扮、表演和炒作,而是希望在时间过程当中,让学生成为学生,教师成为教师,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自然地开花结果。

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期望的教育的健康状态。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对教育类型、教育故事、教育人的讲述。

好故事的传播,可以形成对教育长久的托举和引导。尤其是在某一类教育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需要引发大家的信心、需要激发大家的认同的时候。

但,这也绝对不是要逼着高职院校、高职教育在高考招生的环节,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那种内卷式的、攀比式的、拉踩式的炒作和传播中去。

既要做得到位,又要做得好,还要做得恰如其分,这是很难的,总带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正如笔者一开始所说,笔者定位为职业教育热心的旁观者,就是要告诉业内人士旁观者的感受,给出旁观者的建议。至于做不做、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这虽是旁观者所关心的,却是身在其中的业内人士应该去关注或者去做的。


文/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