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职见”专栏刊发了笔者的评论《给中职发展一点时间》。这篇评论因中职发展中一些“误读”而起,和大家一起看明白某省有关中职发展的战略规划,希望外界不用担心操心。
评论中说:“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职业教育的确在国家层面、省市各级层面都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这种支持就包括法律法规,也包括制度设计,还包括机制调整等方方面面的平台搭建以及鼓励。”“我们就可以看到省一级区域,其实也包括了市以及县一级区域对于自己负责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认知是相对清醒的,工作的持续推动也是谨慎的;在具体的政策环节上,肯定不是仓促和散乱的。”
笔者认为,包括中职在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有耐心,因为根本而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责任相关方的责任心、前瞻性、全局观和执行力。”
这都需要时间,或者说耐心。
在这一篇评论刊发之际,我们其实已经先后看到了不同省域的“责任相关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甚至更高层级的党政部门,出台了各自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划意见、地方法规,展示了其战略构想、全局观念和执行能力。
省域也的确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权限和责任。这正体现了他们是职业教育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
同时,这也印证了笔者所坚持的一个观点,那就是——职业教育应该实现因地制宜的省域发展。
换言之,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一定要立足省域。要在省域内实现规划统筹、资源统筹,进行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个人与人力资源建设的紧密对接。从而在需求和供给两端,在地方区域、产业企业、院校教育、学生发展这四个环节形成有效的对接,以服务于省域需求、省域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扎根并服务地方发展、省域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最近接触到的几份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和发展规划。
第一个是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作为经济发展质、量双高的先发展地区,浙江省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众多省份参考学习。浙江省中职、高职、技工教育的充分发展,其区域布局、院校数量、办学质量以及与省内各市各县产业结合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匹配度,都令人称羡。因此,浙江省的这个规划给人的感觉是快人一步、超前发展。
浙江省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管理体制、办学机制、育人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支撑。”“到2035年,全面建成职普有效融通、产教深度融合、科教创新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产业良性互促,形成人才培养高质高效、发展需求有效保障、就业需求有效满足、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为此,浙江省明确要健全完善6点主要任务:党建统领、立德树人的育人体系,规格提升、优质共享的发展体系,纵向贯通、梯度衔接的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体系,育训并举、科教融汇的服务体系,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支撑体系。
《实施意见》抓住了浙江省当前职业教育的优势,突出在院校治理、学生培养、本科层次、院校集群、县域发展、普职融通、技工教育等方面继续着力,紧盯学生成长、技能培养、标准建设、行业投入教育的效能发挥、专业设置与产业要高度匹配,重点建设评价和招生制度、高水平双师队伍、数字化赋能变革以及国际化水平这些支撑浙江职教长远发展的根本能力。
不得不说,这是浙江省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的一大展现,值得同行详研参考。
笔者也留意到另外一个方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具有浓厚的云南特色。
方案提出:深度整合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全省职业教育提质效。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100所优质职业学校、100个优质专业,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低于100万人次;基本实现职业教育“中高本”纵向贯通、“职普技”横向融通、州(市)区域融合;不断激发职业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参与外在动力。
可以看出,云南职业教育还在爬坡上坎。因此,这个方案透出云南的实实在在和勤勤恳恳——首先得完成“建设100所优质职业学校,打造100个优质专业,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这样的任务。
而为了完成这些任务部署了16项具体工作,云南人的质朴和努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省级牵头单位、参与单位、责任部门。谁牵头,谁参与,谁辅助,谁有责,直接通知,一一点到。
这种分工和指挥,既让我们看到云南与经济发达省在实力上的一些差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用心用力的态度。
本土目标,本土计划,本土方式,目的就一个——实实在在地达成云南省职业教育“提质效”这个根本目标。
笔者又注意到,4月9日,河南省发布《关于 〈河南省职业教育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公告中提到的条例是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地方法规,是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依据,共7章69条,将在5月9日截止意见征询,经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而早在4月3日,《四川省职业教育条例》已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河南、四川作为目前和曾经的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既是生源体量大省,也是职业教育颇有特色、在国内也很有代表性的省域。
紧锣密鼓地建章立制,确定法规条例,确立发展的根本依据,彰显出各省加速职业教育正规化建设、专业化建设、系统化建设的巨大决心,自然也透露出各个省域配合国家战略、因应省域需求的发展意图,也体现了各省推动职业教育战略规划、战略发展的战略能力。
笔者并没有专门去寻找各省的相关资料和最近工作动态,只是以近期目之所及得到的信息,得出一个大致的印象——各个省域正在一步一步地明确各自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而其实,职业教育的地方特点、行业特点、产业特点,以及教育的区域特征、人口特征、历史发展条件,都决定了:省域是一个比较完整、规模适宜、层级清晰的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省域这个空间,既有职教框架,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经验,更有相对明确的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综合环境。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样的空间结构和环境条件,恰恰是职业教育能够充分发展、扎实发展、有效发展的尺度适宜的区域。
因此,各省对各自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产业企业行业的布局、人口人才的实际情况都有充分了解,更有实施发展、实现发展、推动发展的区域责任。
那么,清醒而持续的扶持就必然是省域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要坚持的方向。
而在这样一种统筹省域职业教育全局发展的背景下,笔者还有一个似乎多余的提醒——作为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者、实施者和治理者,既要有建章立制的决心,又要有战略发展的魄力,更要注意在治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那就是:立足省域、因地制宜,激发主动性、尊重规律性。
我们可以从经济发达省份、教育发达省份获取经验,学习参考,但一定要因地制宜;一定要对本省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保持充分的耐心,始终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要激发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上进心,也要保护省域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更要有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同理心。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省域职业教育的充分发展和健康发展。
省域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因地制宜,也才能够健康持续。
文/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