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职业教育的“阻点”到底在哪儿

作者:方言    [发表时间]:2024-03-13

 

每年两会期间,职业教育总是教育话题当中特别显眼的部分。

今年的两会仍然如此。

先是有政协委员提议设立“全国工匠日”,以彰显工匠人才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贡献,引发全社会对工匠人才的尊重,进而提升对培养工匠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尊重和重视。

继而,又有人大代表提议完善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种环境条件;建议持续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要重视职业技术师资人才的培养、“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需要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国家层面的制度框架,建立以职业资格为核心的人事招录、考核、分配制度;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夯实职业教育基础功能,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

也是在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的讨论时,又一次明确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他们的待遇条件保障好。”

从历届两会对教育话题的关注、对职业教育的呼吁支持来看,职业教育的确在国家层面的政策设计、引导指导方面,始终处于战略性基础地位,始终是整体国家发展步骤当中的基础环节、战略构成。

这既反映出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前景路径选择的重视。

结合实际,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真实尴尬和现实困难。

或者,更加直白地说:这更反映出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上上下下对其取得的成绩,在肯定的同时,也存在着真实的不满意。

职业教育还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而中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本身,也还不断产生新的要求、新的鞭策。

客观地讲,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在产业适配度、教育贡献率、发展助推力等方面,面临的这些新问题新挑战,不仅成为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阻点,也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困点,更有可能成为社会经济进步、国家整体价值观精气神塑造的难点。

为什么?职业教育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之后,仍然或多或少重复着老问题,面对着老困难,难以突破,难以彻底打开新局面?

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些阻点到底在哪里?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难,也许还很沉重。却又必须看清楚、分析明白。

如果有人说: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可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从没停歇过,为职业教育的打气、呼吁、支持从来是真诚真实、全心全意的。且历经这么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针对职业教育的困难,各项政策不断明确、优化完善——

职教法从立法到几次修订到颁布施行;从职业教育明确类型地位,提高其在教育体系当中的地位重要性,到设置职业教育本科,打开专业发展和学历提升通道;从打破学历天花板,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从专业目录不断修订,到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紧密接轨;从校企合作到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从推动职教集团,到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中职部分学生的免学费,到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的逐步落实到位;从学生的法律保护到普及型实习保险购买;从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相对灵活维护,到3+2、3+4贯通人才培养的学制突破;从个别高职与本科院校合作本科专业人培养,到各省职业技术大学的方兴未艾……

从种种现象当中,我们能够看到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看到国家层面、省市各级层面的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也都看到问题、积极研究问题,并在努力为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发展进行制度性的安排和政策性的优化。

如果有人说: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但从政策法规层面看,这应该是不成立的。

如果有人说:职业教育的社会口碑和社会形象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可我们看到的都是,越来越多的媒体,越来越多的平台,尤其是在国家重要政策出台前后、重要的议事场合、重要的法规修订的环节,国家级主流媒体、省市级重要媒体都在反复为职业教育鼓与呼;有见识有魄力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政府的主要官员、负责任的媒体人也都不断在为职业教育呼吁、鼓劲、打气。

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官方媒体,很多自媒体,都在努力让社会公众接触到更多的正面信息,从真实的视角、更积极地去看待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价值和不可或缺。

也就是说,从政策制定、制度优化、财政支持、社会舆论等方面,现代意义职业教育出现在中国的这100多年中,职业教育其实正面临着最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为什么在现实环境中,一旦涉及个人教育成长的路径、个人教育发展的面向选择时,职业教育就成了一个问题?就会困扰人,就会让家长、学生焦虑?这个难题为什么如此根深蒂固?

职业教育的阻点到底在哪里?

今天的这篇专栏文章,仍然有感而发,却与之前言之凿凿的表述、条分缕析的辨识、头头是道的建议,有很大的不同。

这一次,笔者好像只能提出一个问题。

是问大家,也是问自己。

没有一个答案,或者是在等待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