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知名媒体发布了2024年版的“高职高专排行榜”。随后,排行榜在几个职教圈的微信群里出现。
原以为又会引发大家的围观和对排行榜的点评。
但是,这次情况明显不同。
这个最新版的排行榜现身职教圈微信群整整一天,这些以职教知名学者、院校负责人为主体的数百人的微信群里,对此没有任何回应,没有一点声响,它几乎被视若无物。
这一冷遇,也许是发布这一排行榜的媒体智库所没有想到的,也是不愿意见到的。
我们且不说以高职高专为对象的排行榜近10年来接连不断地发布,已经引发了大家由热而冷、最终排斥的态度,也不去深究这次排行榜出现在微信群中遭冷落的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单单看一下这次发布的排行榜,就让人欲言又止又不得不言。
这家媒体发布排行榜前,应该说是做足了准备,考虑到了公众接受度,并预判了受众反应,进行了充分的内容准备,完善了结构框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态度,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诚意。
一开始,发布者就声明:“榜单以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为依据,对全国1545所高职院校(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院校)进行科学评价。”“设置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声誉、服务社会和国际影响等6个一级指标,下设师资力量、培养成果、科研成果、学校声誉、技术服务、培训服务等13个二级指标以及130多个细分指标,力求全面、客观地对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作出科学评价。
而且,为了让排行榜取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这次,发布者对榜单的形成、数据的收集、指标的分类、榜单的最后成型、板块分类发布进行了一一说明,以消除大家的疑惑并引导读者受众读解榜单。
发布者解释了编制思路:“秉持‘投入产出结合、强调产出’的原则,对指标体系不断充实细化优化”,指标体系“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丰富指标内涵”“进一步凸显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突出核心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新增了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省级教学资源库、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多项指标”;“强化人才服务、社会培训服务、技术服务等评价指标,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提炼院校办学核心指标,助力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
发布者同时声明:此次上榜的1000所高职院校,只对前300所院校给出具体排名,后700所院校采用区间排名方式,不再细分每一所院校的最后总得分,其目的在于“为相关院校判断自身所在水平区间提供价值参考”。榜单研制团队也认为“这一处理方式有助于社会更加理性客观看待大学评价及榜单上的排名”。
与之前一些榜单简单直接发布排名不同,此次发布者很愿意把自己研制榜单排名的思路和依据一一地告诉读者,这的确是一种较为公开坦诚的态度,其实也是编制机构应该展示的基本工作、基础环节。
榜单编制这项工作做起来很不容易,之前多年的经验也显示,这基本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活儿。编制者、被排名院校、榜单读者、报考学生、普通大众对于同一份榜单,往往各有立场。因此,一份榜单发布,往往难以达到效果的一致,也很难有一致的评价和意见。
显然,这一次,发布者明了其中的坑坑洼洼,所以一开始就力图展示自己的构思和编制的基础,以获得公众的认可。这个态度无疑值得肯定。
但的确,榜单编制太难了。
即便本次榜单发布者考虑到了很多因素,尽量周详地从6个一级指标入手,又在其下设置了13个二级指标,还设计了多达130多个细分指标,但是有一个基本的预设,却是这些指标没有可能也无法真正、真实地反映出来的。
那就是院校声誉、影响力、师生感受、企业口碑、行业风评、业界公论。这些最能说明一所院校办学成绩、办学成效、产教融合实情、行业产业企业接受度的评价,是社会群体对于一所或者一类院校形成公论、印象的基本来源。
而细看此次编制者所编制的三级指标,基本上都是量化的指标数据,如各种硬件基础条件、人员构成、课程构成、论文发表、各类项目、各种交流、各级荣誉等。
这些可量化统计的数据和项目,是榜单编制的基础,也是方便编制者进行统计的基本条件。但是这些数据,对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以及育人成效而言,却只是其中的某些方面。这些数据也许反映了教育和院校的基础方面,但不是全部基础;显示了大量成果,但应该无法显示教育的全部成效,不能全面反映出职业教育尤其是具体院校实际的社会影响力和真实的育人成绩,更不一定能与师生、家长、合作单位、所在地政府的评价直接挂钩。
而在不同的省、不同的市,院校的办学条件、人员构成这些基础条件本身就存在差异甚至于差距。而面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职业院校,因为所服务对接的产业不同,其投入办学的基本要素、师资构成、生源来源、服务对象、合作伙伴也各不相同。
这就是说:单一标准下,即使全国性的数量统计、数据折算,都无法在不同省、市,不同行业、产业面向的院校间实现统一的打分和量化评价。
而如果仅是数量上的加减,就完成跨省、跨市、跨行业、跨产业的院校排名,这样的榜单显然不具说服力。
因此,不管是对上榜的1000所院校,还是对单独设榜的300所公立院校、100所民办院校,在差异化办学基础条件下,想对其办学效能、办学效果进行合理充分的考察、评价、打分、比较,的确是缺乏统一手段的。
至少,完全依赖于量化指标不可取。
所以说,单纯依赖量化指标制作的榜单和排名发布出来,院校是该高兴?还是觉得不平?还是愤愤然?
国际著名媒体所发布的世界院校榜单也很多,争议也很大,院校退出各类排名的消息也时有耳闻,甚至越来越多。其原因就在于——教育这类民生性的行业或者说事业,可以有量化的评价指标,但评价也好排名也罢,都不能单纯依赖于量化的内容。否则,不足以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排名。
毕竟,教育不是工业生产,院校不是厂房流水线,学生更不是产品,可以进行计件计量的考评。教育的质量,教育的成果,教育的效果,是数量、质量、社会声望、公众口碑等综合因素的合成体。
我们细看这次榜单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的“社会声誉”指标下包含了“学校声誉”和“学校热度”两个二级指标,而对应的三级指标分别是“创新创业”“双高建设”“优质校”“示范校”“优秀案例”“学校人气值”“社会关注度”等。这些指标是怎么得到的?
是依据于量化的统计,将教育部或者各省相关项目评比的成果折算为分值?还是应该就声誉和热度指标走访师生、合作企业、社会公众进行调查?
似乎后一种方式更适合媒体的身份,也是媒体擅长的手段,更是社会声誉来源的一个正当途径。
同样,一级指标的“国际影响”,似乎也应该有针对国际交流和国际声誉的一手调研、访谈、问卷调查,辅之以分析、统计,才能相对恰当地说明某个院校、某类型教育的真正影响力。
此外,还有一个疑惑是:发布者表示要科学评价1545所高职院校,但排名时又声明上榜的院校是1000所,也就是说,有545所、超过1/3的院校并没有上榜。
那么不上榜的标准又是什么?是他们办学成绩不好?办学条件不足?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价值,媒体智库和编制者不应该放过。
由此想到的一个话题就是:榜单排名的目的应该是推动教育或者职业教育的发展,帮助院校的提升,那么,我们应该去赋能院校、推动发展,而不是对院校和教育品头论足、打分建档、排名排行。
如何赋能?
其实教育界人士包括笔者都讨论过很多次,也给出了很多的建议。希望大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不同区域间的教育互补,放在不同层次院校的相互衔接协作,放在对更多后发展、待发展区域院校的鼓舞和推动方面。在此不一一列举。
如果只是停留在量化指标加减基础上的打分和排名,这种排行榜越多,院校、教育界只会越来越无感,发布出来了,投放进来了,没有回应、没有呼应,备受冷落。
这种排名排行的价值和效果又所从何来?将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