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正心诚意 追本溯源 巩固提高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2-12

 

上一期,我们关注了《贵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和策略路径》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微信公众号里。今天,笔者看到这个公众号的“刊庆专题”,仍然有感而发。

这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微信公众号为纪念自己的母体——《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创刊30周年,特别策划组织的系列文章,值得细读,读后让人心生感慨。

这是一些什么文章呢?编者说:“我们从30年来发表的论文中,精挑细选各时期富有代表性、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文章30篇,并约请专家学者进行再回顾、再解读。我们试图用跨时空对话的方式,重温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感受职教人精神的传承,重温办刊的初心使命,得到继续前行的情感润泽与智慧启迪。”

这是一个很好的策划。

用自己30年来刊发的重要文章来纪念自己,用自己与职业教育相伴相生的30年来纪念中国职业教育,用自己搭建的思想平台来展望和思考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这对于杂志社本身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而对于几十年来改革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院校而言,现在何尝不是一个正心诚意、追本溯源、巩固提高的好时候?

公众号的“刊庆专题”,头几篇分别是:《余祖光:对〈对我国职业教育立法问题的探讨〉一文的学习体会》《于志晶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重读孟广平先生〈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实施〉等论述》《郭扬:我国职教法立法前围绕职教命名问题开展的十年学术争鸣回顾》《王浪:当代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开拓者与践行者——再读彭干梓先生〈农业产业化与职业教育〉一文有感》《沈勤,郭扬:20世纪末大扩招前有关高职教育基础研究的亲历者的点滴回忆》……

目前所见的这些文章,从标题到内容,的确勾画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痕迹。至少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这本杂志的发展历程中,是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这一系列文章,梳理出了当时那个年代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职业教育在当时所面对的重大困难和突破。这些文章或争鸣或商榷,真真实实地反映着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争论和思考,现在读来,仍有着让人冷静深思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力量和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启发我们思考:作为职教界的研究平台、发声平台,应该关注什么?

应该关注职业教育的真实问题、真正问题、重要问题。从目前刊发的这些文章当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30年来发表的文章,都与职业教育发展重要阶段和重要时间节点所面对的重大问题、实际问题紧密相关。

针对这些问题,不同院校、不同地域、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争鸣、商榷,共同为职业教育突破现实问题出谋划策、研究辩论。在这种“真理越辩越明”的气氛中,既启发了学者,也让更多的职教同仁结合实践,推动职业教育问题渐次解决。

作为专业领域内的专业媒体和国家级平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用这种方式启发了众多的教育媒体、职教媒体和从业者:应该确认自己办刊办报的初心、使命和宗旨,那就是服务于中国教育,服务于中国职业教育,服务于中国职业教育和教育所服务的最终目标——教育的提升、人才的培育、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

这才是一份教育杂志、一个责任媒体应有的初心、应承担的责任。当它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时,才会感受到努力艰辛所换来的职业光荣。这种光荣,是实际的职业教育史、实际的学术史、实际的教育发展史给予它的确认和回报。

这种力量和价值的第二个体现,在于这些文章对学术界、研究界的启发和启示:我们应该研究什么问题?我们的文章应该写什么、关注什么?

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毫无疑问要遵守学科规范和理论发展规律。在中国职业教育和研究刚刚起步、进行探索时,引入国外经验和先期的学术成果时,大量的理论术语、实践模式都会进入到中国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和研究领域。

而当来自外部的启发、经验的介绍、模式的推荐交流进入到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当中国职业教育开始探索并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时候,职业教育的研究一定要回到问题本身,回到中国职业教育具体阶段那些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真实问题上。

“刊庆专题”栏目的这些文章,都突出了一点——真实问题、真实表述、真实思考,反复琢磨、反复交流,为的不是单纯的学术争论,更重要的是解决真实的、细微深沉的问题。这种问题既是中国职教实践的问题,也是理论的问题,其实也正是学术绕不开的问题、不能取巧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学者,尤其是没有经历中国职业教育具体发展的年轻学者和年轻教师们,在思考职业教育问题或者从事职业教育研究的时候,应该把学术放在第二位,而把真实问题的发现与解答放在第一位,去寻找真实问题,观察真实问题,到职业教育发生的真实节点当中去寻找这些问题。

这也意味着,现在的职教学者面对着比之前学者更为困难的研究境地,因为那些宏大的题目、宏伟的探索实践已经在30年来得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细微、越来越深沉、其实也越来越难以破解的核心困难、硬骨头。

现在职业教育的真实问题,发生在产业企业与院校的融合点上,发生在科技发展与职教教学的融汇点上,发生在职教师生学习实践与岗位的磨合点上,发生在毕业生技术能力与个人生涯的成长点上,发生在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点上……

这些点位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要求我们的学者到里面抽丝剥茧,观察调研,提炼出真问题,而且不仅描述问题,更要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和参考。

学术的成绩,学术的地位,不是靠理论的宏大、术语的新奇和文章的别出心裁,更不是发文的数量和刊登平台的高下,而是若干年后,这些文章的观点和字句仍能够让人回味感叹,给人力量。

这种力量和价值的第三个体现,在于引领探究:我们的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

在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当中国职业教育往往被自己和友好的外国同行称为“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的时候,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当我们一步步经历中专合并、高职发展、本科升格的时候,职业院校和整个职教界也应该好好地看待和分析我们自己:在真实的发展中,我们现在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到达了什么样的层次、形成了什么样的真实能力?

我们的院校面积扩大了,我们的校名几经改变了,我们的设备装备日益更新了,我们的师资博士越来越多了,我们的教师职称达到正高副高了,我们的学生一拨拨进来又毕业了……

试问,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减少了吗?我们面对的难题改变了吗?我们要去突破的困难不一样了吗?

其实,重温这几十年职教界和院校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重大的专题、一篇更宏大的篇章。

如今“鸟枪换炮”的职业院校,校园风光也早已改头换面了,但我们是不是仍然在为校企合作所苦?仍然在为产教融合所困?仍然需要去突破这么些年来始终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问题?

如果是,那就说明,我们的发展还有待发展,我们的变化还需要变化。

也就是说,在已有种种的成绩面前,我们仍然要追问我们的初心、宗旨和能力:我们够好了吗?

一个专栏能有这样的力量和价值,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策划。这也是一个很适当的时候,整个职教界应该站在时间的长轴上,平心静气地反观自己、眺望自己,拨开烟云,放下包袱,真正给自己一个机会:越是积累丰厚的时候,越要冷静清醒地正心诚意、追本溯源、巩固提高。


文/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