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看到了刚刚发布的一份“中国高职院校排名”。
发布者介绍: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从1500余所院校中比较研究得出综合实力位居前列的院校,此次共有1200所高职高专院校上榜。评价对象为具有一定办学经验、以学历教育为主、在招生状态的高职高专院校。
这项排名宣布了位居全国前三的高职院校,并宣布还有另七所院校进入全国高职前十;100余所民办高职院校上榜,排名也公布了全国民办高职的前十,并宣布其中8所位列全国高职院校500强。
这项排名还进行了地域分析,认为全国百强高职院校上榜数量最多的地区依次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安徽。
此外,这项排名还发布了财经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师范类、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前五名。
再一次看到高职院校的排名,笔者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并且有一些惊讶。
因为,对高职院校排名,大家已经议论了好几年。对于榜单,各个高职院校从刚开始的热情关注、积极参与,发展到现在的一笑了之,视之为可有可无,甚至于排斥。
院校的态度变化了,但高职院校的排名、排行榜仍然不断出现。各院校时不时地被通知、被告知、被排名。
这又是为何?
难道真如发布者所说,这个榜单对于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及其家长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就常理而言,人们对某种事物的选择,通常最多关注前三名、前五名、前十名,很少有人关注到前100名。更何况,在这近1200个排名中,有谁会一一地对比选取呢?它到底能起到怎样的参考作用?
排行榜细分了财经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师范类、体育类,发布者说,每一类排名只涉及“全国前五”。这个选择面,对于每年考生而言,是否又过于狭小?还有参考价值吗?
不必说还有交通、航海、航运、公安、政法、金融、化工、畜牧等更为热门的专业类别未涉及,即使这六类,也还可细分很多门类,比如医药类还可分出就业前景不错、院校不少的中医类、西医类、护理类、康养类……遗漏这么多关键且富有吸引力的专业门类,其参考价值岂不是大打折扣?
更不用说排名涉及的只是1200所高职院校。全国统计的高职院校应该有1500余所,剩余的两三百所院校又到哪里去了?1200所院校的排名都做出来了,为什么要缺这两三百所院校呢?这对它们是否公平?会不会影响众多考生就近选择或立足于考分的选择呢?
其实,大家都知道,大学排名只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来衡量的,不能反映出大学的整体水平。
普通高校排名尚且如此,高职院校所在区域不同,学校专业、行业优势不同,这种跨省的对比和排名,更加没有可比性。尤其是在高考择校阶段,跨省、跨专业的横向对比,更会放大这种不可比性。
一句话,考生及其家长要借助于这样一种含含糊糊的排名来择校,其实并不可行,它并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试问,我们如何在综合类的高职院校与专业类的高职院校之间进行排名对比?如何将工业类的高职院校与农业类的高职院校进行排名对比?如何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类院校与中西部地区的专业类尤其是农业类的院校进行排名对比?
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所在区域、所在行业的投入和持续支持。高职院校在省域、市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地方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正逐渐加大,其发展的推动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各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是相对清晰的。不计地域和行业专业的不同,强行作横向排名对比,简简单单来个一刀切,明显是不顾实际的。
由此,不由得想到,大家对排名、排行榜曾经提出的两个建议:
其一,发布者有责任在发布排名的同时,发布设计思路、工具手段,包括统计分数的折算方法和比例。这是排名的根基所在,必须公正、合理、科学。
此次,发布者倒是介绍了排名的基本思路:“评价体系共设六大模板:人才培养、办学条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细分为80余项具体关键指标,指标选取均与学生切身利益以及学校发展息息相关,数据来源于各高校官网以及指标原始出处。排名基于评级,结合办学类别和办学层次,采用分类分段评价,统筹折算得出最终结果,该方法广泛适用于大量研究对象多维度综合排名的应用场景,相比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越性。”
但也仅限于此。
其二,应该公布各个排名、排行榜的设计者和分析人员的构成,并公布其学术、学历、教学、科研的经历和成果,以明确其权威性、正当性,让他们直接为排名、排行榜负责。
其实,这更是为了进入排名、排行榜的院校负责,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出公正而透明的排名。
仅仅在发布时说明发布单位或者机构,而没有具体从事排名、排行榜设计研究统计的人员名单,似乎欠缺了什么……
所以,需要尽快解答这个问题——谁在为院校进行排名?排名者的名单在哪里?
希望不只是看到院校的排名名单,也能够同时看到编制排名者的名单。
这样,可能才更好。
文/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