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给“联合体”“共同体”提个醒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1-17

最近,有朋友说职教界有些安静。

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印象。

在笔者看来,最近的职教界可是非常热闹。别的不说,“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就特别红火,几乎每周甚至每天都有新的“联合体”或“共同体”成立,或是发布成立倡议邀约有志者共同参与。

印象中,新成立区域性、全国性的“联合体”“共同体”有几十家之多了。

这种场面似曾相识,让笔者不由想起几年前。那时候,在职教圈、在院校当中,时兴与企业共同合作成立“职教集团”。

当时的“职教集团”与当前的“联合体”“共同体”,在名目上还有点儿相似,都是为了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融合产业和教育资源,让二者共享共通,形成紧密合作;都是为了解决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实现供需匹配,弥补之前的不足。

所以,它们有很强的相似性,也有高度的可比性。

成立职教集团,是当时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一种重要模式。按照设计,其组成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六类。在去年的一次访谈中,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全国已经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或联盟,涵盖了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在内的4.5万余家成员单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就有175家企业参与到了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之中。”

这样的规模不可谓不大,这样的行动不可谓不迅速。但是在职教界内部评价中,职教集团却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这是因为,职教集团的立意的确很好,规模很大,涉及的院校和企业也很多,其中绝大多数是行业内、区域内的重点单位、重点院校、重点企业。但与职教集团庞大的规模相比,真正能够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推动职业院校服务于企业人才需求、引导企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案例、成功事例、可推广的成果、值得彰显的经验,似乎偏少。

所以,大家有时谈起职教集团,就会带上复杂的表情、欲言又止的口气、惋惜期盼的眼神。

这种表情、口气和眼神,实际上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方向和策划是对头的、对路的、吸引人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缺少了一些力量促使双方或者多方真正把资源拿出来形成良性循环。那些成立时轰轰烈烈的职教集团,在实施过程当中,或者动静很小,或者持续性欠佳,以至于慢慢变得悄无声息、可有可无,甚至于销声匿迹。

因此,就促进人才向产业行业靠拢、促进产业行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参与和反哺来说,职教集团作用有限。也就是说,实际效果与设计、成立之初的希望和预期还有差距。

反观风头正劲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不由得想提个醒,那就是——风风光光地成立,也要风风火火地推动,更要扎扎实实地推进,还得有真真正正的成绩。

也说是说,相关的合作方、诸多主体之间,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能真正拿出成绩、经验来,切实达到各方面想要达到的融合目标,并真正在产教两端形成良好效果,把“融合”真正地“融”在一起,使“合作”真正地“合”到位,让热乎乎的希望最终踏踏实实地落地。

这样的提醒,希望不被视为多余,因为真的出自好意。

不过,“联合体”“共同体”与职教集团还是有所不同的。单就其构成而言,“联合体”定位于区域,产教资源地缘相近,合作紧密力度好把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龙头企业、高水平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牵头,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的新型组织形态,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是能支撑全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形态,有行业规则、行业惯性、行业制度做保障。

在构成上,这二者与相对简单条块化的职教集团相比,有更明确的产业和学科标准,应该说起点更高、目标更高,方方面面跨度更大,产业布局区域和上下游更广泛,能力培养的指标也更全面,并且经历了产教融合的时间考验,有相当的经验能将产业优势、学科优势、职教优势融合在一起,做到既注重学历教育,又注意对企业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参与社会培训。

更关键的是,教育部对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发布了相应的指南,对建设单位、建设任务、检测指标、工作流程、时间安排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这其中,对参与单位提出了六项建设任务,即: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技术攻关,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强化支持保障力度。这应该是贯穿于产业和行业、科研和教育、学术研究与技能培养各方面的,目的就在于加强“共同体”的协作,以共同面对链条化的产业流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双方高度契合和对应,其目标指向就是全程良性沟通、共同作业,实现全链条良性循环互动。

这个目的很明确,要求也很具体。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实现这样的目的,主管部门也直接明了地提出了最关键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监测指标”体系,这个体系也有六方面构成,每一条监测指标都相应地针对着六条“建设任务”。

应该说,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规划设计上,目的明确,任务明确,指标明确,考评明确。

那么,就希望在这明确的建设指南的指导之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出来的“联合体”“共同体”,能够用企业家开拓奋进的精神、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教育家赤诚育人的精神,将自身规划好、建设好、检测好、考核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产业引导,为产教融合发展再一次提供厚实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基础。


文/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