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从“数字转型”到“数字赋能”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2-22


不久前,有一场职业院校的高端研讨会,叫“数字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湘江论坛”,笔者很想去听一听大家的真知灼见,因为时间冲突,无法到场。

但对这个问题,笔者很感兴趣,因此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其实,概括而言就是两个词:“数字转型”和“数字赋能”。

尤其是“数字转型”,在近几年的职业教育圈内听到比较多,甚至于被职业院校和职教界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认为它将决定中国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发展。其中,“转型”更是事关大局,似乎意味着一种方向性的战略选择。

笔者并非数字领域的专才,对于数字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化趋势是典型的门外汉。但在最近几年,教育界越来越多提到“数字转型”或“数字化转型”的语境中,尤其是这种表述越来越得到圈内外的应和,似乎要成为一种热潮的时候,作为关心并一直观察职教步伐和院校发展的朋友,笔者慢慢有了一些担心。

这些年来,数字化经济发展颇快,尤其是各种快捷便利的支付手段,成为社会大众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字化”一再改写我们的社会经济形式、消费方式、生活感受,甚至改写着我们的表达和思考方式,“数字化产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生活”……

“数字化”成为一个热词,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自然也会在教育领域引起反响,引起反思,必然也会在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实践者当中引发一系列反应。

这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不做出反应,就是我们教育和教育界人士的失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新事物,教育界就应该有所反应、有所应对,甚至优化。

对,是优化。优化教育,优化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内容,优化人才培养、人才储备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向。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慎重对待和提出的,就是“数字转型”或者“数字化转型”。尤其是“转型”,事关重大、事关根本。

毫无疑问,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和储备适应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才。我们的教育与新生事物、新生趋势、新生科技相适应、相对接、相调整,是正确的、应该的。

显然,教育要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既要反应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和趋势需要,更要为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均衡发展,储备充分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

教育可以有超前性、趋势性,但更重要、更为根本的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与现实经济社会的具体阶段、步骤、内容、需求相配套、相适应。我们常说,职业教育是离经济、产业、社会最近且关系最直接的教育服务力量,那么,职业教育就必须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需要对接起来。

但是,即便第四次浪潮所代表的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和经济产业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越来越有浓厚的数字化色彩,我们仍然不能忘记,这些数字化色彩、数字化手段,更多时候仍然是一种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工具及其平台而存在的更为精确、更为细致、更为便利的手段而已。

换言之,我们现在普遍所说的“数字化生活”,只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数字只是对这种生活的服务、概括和描述,而不是生活本身。

简言之,每一个社会人仍然需要吃饭穿衣,仍然需要在工作之余享受真实生活。这种生活不可能是纯粹数字化的生活。我们可以用一些数字手段、技术手段来给予一些人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但更多、更广泛、更基本的人类生活,仍然是柴米油盐,琐碎而真实。

更简单来讲,我们需要培养厨师为我们烹饪美食,我们需要美发师为我们设计修剪出优美的发型,我们需要快递小哥为我们安全送达货品,无论这个过程中架构多少数字技术的环节,最终提供的仍然是实打实的产品,而不是数字,更不是数字技术。

换言之,没有纯粹的数字美食、数字发型,快递而来的不是数字而是货物,农作物不是数字,工业产品不是数字。

数字产业、数字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要很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和数字化有其先进性、趋势性,甚至代表了一种技术发展方向,但到目前而言,那仍然是一个平台,仍然只是一种技术。

因此,我们自然不能说我们的生活正进行数字化转型。

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与经济产业更直接相关的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就更不能简单化为正进行“数字化转型”或者“数字转型”。

简单来说,技术技能的养成,是要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把技术“学到手”。这种“学到手”的技术技能,必然是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能触摸到、能看到、能反复调动人类的各种感官去习得、去提升、去优化的技术能力。

所以,职业教育才会更加强调在知识理论学习之外,一定要动手,一定要实践,一定要实习,要让学生真正通过眼睛看、手上做,触摸感知、反复实践,甚至通过肌肉记忆来达到实打实的能力养成。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独特性和成就感,恰恰就在于看得见、摸得着,需要实践、需要养成。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再好的案例、再好的经验、再好的资源库,如果都只是电子化、数字化的单向输出,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没有手握工具的分量和质感,没有力量的输出和反馈,是无法让技术技能在师生手中实际成型的。

如果只有数字化、电子化的训练手段和教学手段,没有沉甸甸的人与工具的接触、人通过工具与产品的反复接触与打磨、认知与反馈,所谓的技术技能,就有一种滑向电子游戏的虚幻和危险。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再精确的模拟,仍然比不上实打实的实物接触和实践生产。这是技术形成的根本。

这是生活的真实,技术的根本,教育的实质。

因此,生活、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质,都要求我们在面临一个新的数字技术、数字化发展方向的时候,要善用这种工具,善用这些平台,恰如其分地发挥它们的最大优势,而不是被这种优势所吞食、误导、借用,甚至丧失定力,迷乱本该乘势而上的动力和方向。

正因为这样,笔者对“数字转型”“数字化转型”一直保持一种近乎犹豫和反思的状态,更倾向于用“数字赋能”来描述和陈述当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所面对的技术需求、能力建设的新机会和新内容。也是为什么笔者会对这次研讨会充满期待,想听到职业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交流和把握。

笔者相信,数字和数字化的确在对我们的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提供更新的手段、更好的机会,去拓展我们职业院校、研究者、师生们的眼界,让我们感知更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接触并借助更多更迅捷的技术手段,去改善优化我们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我们的教育形式,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搭建更广泛、交互性更强的多元实践平台,最终实现教育与真实生活、真实生产、真实教育需求的贴合,实现教育能力的真实飞跃。

从“数字转型”回到“数字赋能”,准确地给数字技术、数字手段以恰如其分的教育定位,那么,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才不会走偏,不会浪费精力,不会迷失在各种时髦的术语潮流里,才能在这个发展的浪潮中,真真切切地养成新能力,实实在在地服务新需求。


文/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