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在专栏中呼吁,不能让中职教育、中职学校为当下的教育焦虑背锅。那么,当前,在普通高中的内涵提升行动中,同样处于高中阶段的中职学校和中职教育应该怎么办?
毫无疑问,办好高中阶段的中职教育,提升发展优秀的中职学校,有利于在全社会建立起健康的教育价值坐标和价值引领,更有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体系,并有效实现多样化人才的持续培养,从而回应社会经济对多元人才的需求,进而彻底解决不正常的、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和社会内卷。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普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之外,建立发展好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实现两种教育类型——普通教育类型和职业教育类型的共同发展、健康发展、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受到同等重视的目标。
这就需要打出中职教育发展的“组合拳”。
第一,在实施普通高中内涵提升行动计划的同时,相应地,也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以推动中职学校的扩优提质行动。
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全国的中职教育做广泛调查,明确数量和质量,确定数量和质量标准,从而也明确地“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多样发展提升一批,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中职学校。
要用优秀的中职教育打出职业教育高中阶段的招牌,增进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实际吸引力,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家长、学生看清自己在中职学校所能得到的优质发展以及继续成长的前景,从而把职业教育、中职学校背的那口“锅”真正卸下来,不再因为普职分流而“躺枪”。
第二,中职学校的发展困境,或者说职业教育高中阶段的困难和问题,一定要通过打通职业教育的大学阶段来纾解和解决。
这就意味着目前正蓬勃向上的高职教育、职教本科,一定要在二三十年来积累的改革动力和发展红利基础上,持续应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包括办学层次的新平台,进行自我持续扩优提质。
只有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好了,职业教育向上通道形成了,让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研究生甚至专业博士的路径畅通,让学生学习有质量、就业有保障、技能能跟上,职业教育才能形成一种健康的、流通的、自成体系的良好生态,成为可靠的教育类型。
说实在的,这一次中职学校之所以又“躺枪”,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整个职业教育类型还不强,还不被认同。
也就是说,中职学校的不强、被社会误解,自然也有高职教育不强、被误解的原因在。
因此,中职学校的发展必须要得到高职学校的支持、引导,甚至背书和加持。
中职和高职是一个体系、一个类型里的两个阶段,互相推动和健康发展,必然是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根本。
任何一个发生在中职学校的坏事件、坏消息,都会转而影响大家对高职院校,甚至是对本科阶段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印象和认知,反之亦然。
所以,中职问题的解决,高职有很大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中职学校形象的改变、质量的提升、实力的发展,现在也有很好的机会,那就是目前正在广泛推动建设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中,都有中职学校参与的机会,这两个体系本身也设计了中职学校可以参与的环节。尤其是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当中,城市区域内的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要支撑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是有能力的,但还略显不够。中职学校能够参与其中,也的确能够在技术技能方面,为市域的产教联合发展提供很强的、及时的支持。
同时,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中,以龙头企业和知名高校、高职院校牵头的建设,仍然有中职学校参与的机会和可能。毕竟,在技术技能的形成链条和体系中,中职阶段为学生打下了技能基础。他们与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源同样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也许面向和专长不同,但始终是不可缺少的、并且能够继续向上发展的一个环节、一种力量。
中职学校一定要借这两个体系的建设,充实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质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中职学校要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得靠自身的努力和改革。其实,在每个区域都有相当不错的中职学校,它们办学成功,很有吸引力。不论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沿海大城市,或是在中西部中小城市,都有受家长认可、学生争相报考的中职学校。在这些学校学习,技能训练系统,就业有保障,成长不间断,工作后收入也很不错。
在杭州宁波等地,蓬勃发展、集群发展、与产业密切合作发展的中职学校,更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因此,针对中职所存在的问题,认清中职在区域内的不可或缺性,明确适当比例下的质量发展,也是我们关注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和切入口。
只有普职协调发展,才会形成整体健康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体系,才能促成整体和谐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
因此,我们希望中职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希望职业教育不再“躺枪”。
至于怎么做,就需要相关界别和领域的人士,真正立足于教育本质,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的本质规律,深思熟虑,目光长远,持之以恒地探索、尝试、改革,以求整个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均衡、优质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