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职教发展故事要整理好利用好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0-19

前不久,在中华职教社的一次全国会议上,笔者获赠了侯长林先生一本书——《我生命中的十年》。

笔者并不认识侯长林先生。会后,带着好奇心翻阅赠书,才知道:侯长林先生是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在铜仁职院任职十年后,转至当地一所本科院校铜仁学院任职。这本书是侯长林先生记录其在铜仁职院任职十年的故事,包含着他个人的感受、回味和不舍。

笔者虽然与侯长林先生没有交集,也没有去过位于贵州的铜仁职院,但对铜仁职院还是有所耳闻的,知道那是西南四线城市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它因为抓住机会,积极主动作为,在高职院校中赢得了口碑,树立了形象和品牌。它是一所典型的立足中小城市的高职院校,是本世纪初才合并几所中专学校而成立的地区性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力之初的那几年,它利用当地并不丰厚的教育资源、经济资源,找到立身根本,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而发展起来,并卓有成绩。

有人评价,这本书既是侯长林先生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理性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五所普通中专学校合并发展为国家骨干高职示范院校的一部艰苦发展史。

询问过职教圈里的几位大咖专家,他们对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它为当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对当地的产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发展的互动支撑。

所以,当笔者饶有兴趣地读着一篇篇文章,自然就感受到近20年前职业教育触底反弹、蓬勃向上的气氛和气势;自然就读到了身在边远中小城市的一群职教人奋力争先,努力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创造机会,为学校的发展、为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储备培养人才而想尽办法顺势而为、迎难而上的故事。

这样的书很有意义。

虽然,这本书里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侯长林先生对教育、对学校的炽热情感,看到铜仁职院这十年发展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

虽然,站在如今看一二十年前的故事有些时代差异,当时的社会面貌、改革开放中期那种独特的形势以及人们做事办事的风格,已经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但书中展示的那些投身教育、投身职业教育的人们在现实环境中的困境与思考,探索与决心,疲惫与欣喜,成功与骄傲……让人动容。

虽然隔着20年的时间差,相互又没有交集,但笔者从侯长林先生的这本书当中,的确捕捉到了职业教育曾有的那股热情,职业院校面对机遇、激发理想的那种氛围,还有职教人在当时环境下,敢想敢做、敢探索的那种劲头,以及那种疲惫不堪中倍感有奔头、快乐痛苦交错在一起却越挫越勇的乐观心态。

写下此文的初衷,并不是要赞美素不相识的侯长林先生,也不是要为铜仁职院叫好,因为在笔者的经历中,类似的学校、类似的院校领导、类似的职教人,我见过不少,书中出现的一些人,我也都认识、熟悉,有些甚至是很好的朋友。但从这本讲述铜仁职院十年故事的书中,我仿佛看见了我们或经历、或见证、或听说过的职业教育20年,仿佛看见了更多的人、更多的学校。

我仿佛看见了深职院、金华职院、武汉职院、河北工业职院、重庆电子职院、青海畜牧兽医职院、新疆农职院、陕西工业职院、日照职院、威海职院、大庆职院、南京工业职院、江苏农牧科技职院……

还有在这些学校中遇到的一位位朴实低调却目标明确、办学坚定的领导和教师们,那些为职业教育奔走服务的专家学者们。

这些人、这些学校的名字、发展故事、区位优势和能力,都在笔者心中扎了根、留了痕。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讲述,每所院校的轨迹,都会是中国职业教育、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上一个20年里书写的大合集中,浓墨重彩的一章。

如果他们愿意写下来,将会同样精彩,甚至更为动人,并且一定能汇聚成充满时代气息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浩繁卷帙。

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好故事、珍贵史料。这些故事应该被整理出来,应该被保存起来,应该被珍惜,应该被好好利用。

这些人、这些院校的故事,是这20年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缩影,对现在我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都有很好的启发。

因此,笔者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职教人写下他们的所思所想、经历过的坎坷、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因为现在的职业教育,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处于一个明显的、更加关键的时期,平台更大,作为的空间更广,社会上上下下的期许更多,而面临的机遇、挑战、任务也越来越复杂,甚至于可能会在又一次的选择中,出现节奏、目标、方向、标准、价值观的顿挫。

越是在这种繁荣的浪潮里,越是对个人和院校形成考验和冲击。在简单的创业阶段,挣脱泥泞,走出低谷,越过障碍,求得生存,相对而言要简单、直接得多,目标也清晰得多。而在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上,面对更有吸引力、更有诱惑力的选项,跑在最前面的人,难免会有眼花缭乱的时刻。会不会慢慢地就“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攀爬奔跑的过程中,忘记了出发时的目标和初心?

这个时候,对来时路的回望,对曾经困难甚至痛苦的回味,也许会像长途奔跑之后,迎面而来的一捧冷泉凉水,能让我们在面对更多荣耀时,清醒并提醒自己:来时的路在哪儿?奔跑的方向是什么?奋斗的目的什么?步伐该怎样调整,才能不为周围的“喝彩”“配乐”所乱?怎样做,才能放下负担和包袱,跑得更稳更远?

这就是整理保存这些职教故事的意义所在,也是它们的作用所在。

不忘来时路,看准奋斗的目标;不急功近利,而是稳扎稳打,步履稳健。

教育,职业教育,都需要这种清醒的坚持,冷静的接续发展,一代又一代人、一群又一群院校,需要从过往故事中得到激励、吸取经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看准目标,并持续坚持和努力。


作者: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