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200所高校的乌龙新闻,说明了啥?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我国将增加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闻迅速在高校圈里传开。
包括国内知名权威媒体在内的多个媒体平台,从电视到网络公众号,这条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在整个职教圈、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引发了轰动效应:新增200所高校。这是何等大的动静!它将带来高等院校、高职教育结构性的调整。
刚看到这样的新闻,的确让人十分诧异。
因为就常识而言,一所高校的建立投入动辄数十亿以上,从规划、统筹、报批、建设、建成、师资筹备等等事务都不是一星半点的投入。一下子增加200所,单从财政能力而言,也是一笔极其惊人的数目。
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诸如“国家发改委表示,我国将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我国新增200所高校”的消息出现在各类大小平台。甚至各种解读也纷纷出台:“新增建设200所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何深意?”,甚至还有知名专家开始对此进行头头是道的分析……
就在各家媒体纷纷抢发这一惊人的消息,转发各种报道、分析,甚至专家解读和建议的时候,开始有人觉得这个话题有点儿跑偏、有点儿歪了——这次关注的职业教育话题好像被带偏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有职教人迅速清醒过来,指出这是一条乌龙消息,纯系误读。
误读了什么呢?
原来,在6月1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新闻发布会实录,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谈道:我们将结合“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在原有储备院校清单基础上,增补支持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
而这段话的依据是《方案》的第5条:“扩容产教融合储备项目。在‘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库中,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对纳入储备项目库且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重点支持。”
其实,只要耐心细细读完这段文字,就可以明白,无论是孙志诚司长的发言还是文件精神,都是指在“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库中“新增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如果仔细阅读文件全文或者仔细聆听发布会内容,稍具耐心和基本文字功底的读者都应该能够准确明白发布会中这条消息的具体所指内容,较为准确地理解文件的本意和其限制性的语境,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一个院校扩容的乌龙消息,甚至于最后传得沸沸扬扬。
但乌龙消息却差点以假乱真。
这样一条从常理来判断,超越了基本逻辑和院校设置规则的消息,竟然短时间内广为传播。连权威的中央媒体和各类公共媒体包括自媒体都纷纷传递了这样一条误读新闻、假消息,这不能不称之为关于教育、关于高职教育的最大一起乌龙笑话。
笑归笑,笑完却不能简单作罢。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条乌龙消息广为传播的呢?
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包括公众媒体和自媒体在内的一部分媒体,习惯于捕捉数字,捕捉重要新闻,抢发重点消息。有一些媒体习惯了从部委的文件当中挖掘材料,寻求突破,进行解读。而这个挖掘和解读过程当中为了抢时间、博眼球,加上自我为主、过分解读、出现偏差等问题,就很容易导致乌龙爆出。
第二,一些习惯于跟风抄作业的小众媒体、自媒体,不加核实、疏于核查、简单照搬,甚至于添油加醋,最后为这小小的乌龙增加了大大的尾巴,把已经歪斜的楼越抬越高、越盖越斜。
第三,是一个有些直白同时比较残酷的现象,那就是一部分媒体事实上对职业教育、对教育并不在行,也并非真正用心,缺少长期的关注观察和了解理解。因此,容易从自己产生歧义的解读方式中爆得大料,制造乌龙。
这最后一点,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面临的无奈和遗憾。
其实不止是这次的乌龙消息,在很多关于职业教育的报道中,一些媒体的关注点并没有放在职业教育真正面临的根本性难题和出路探索上,没有使出媒体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影响,为职业教育谋求一种发展的公平环境,促进职业教育的理性探索,引导并服务于职教人的努力发展。
因此,一部分媒体的报道当中,往往出现的是职业教育院校一些吸引眼球的争议新闻和负面消息。整体而言,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在困境当中所做出的种种奋斗、努力甚至挣扎,职教人所经历的改革创新的艰难困苦、长期奋斗,没有引起相应的积极关注和大力传播。
尤其是一些自媒体把教育或者职业教育视为出热点出故事的领域,而没有将教育或者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共同体来看待,还没有将媒体作为职业教育的整体展示平台来建设。
因此,一些媒体往往更关注哪些专业弱、哪些专业强、哪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收入高、哪些职业院校升本了、甚至于哪些院校换领导了……这样一类简单满足社会猎奇心理,甚至于可能误导社会预期的文字,偏偏占据了不少篇幅。
而真正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系统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难题作为媒体长期关注的要点和重点,进行长期布局、长期策划、长期引导,对外解释分析职业教育的难处和困境,对内引导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发展和突围……这样的事,媒体做得还不够。反而是那些投入少思考浅的话题、那些搬来就用拿来就好的话题,在各类媒体尤其是一些偶尔蹭蹭职教热点的媒体中屡屡得见。
这说明了一个现实,也是我们的忧虑:职业教育的外围环境与舆论氛围仍然很是让人担心。
因此,这样一条乌龙消息的出现,应该让媒体引起重视引发自省——我们到底要怎样描述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怎样讲好职业教育的成绩和奋斗故事?怎样陪伴和支持职业教育“顶天立地”的发展?
因为职业教育的奋斗和发展,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全面发展、系统发展的一个侧面、一种写照。
希望在这个写照中,尽量不要有乌龙,尽量减少误读,尽量有更多理性的思考,尽量有更多激发信心、推动成长、分析问题、直面难题的真知灼见。这实际就是一种和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和这个社会共同发展、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姿态,也是重要保障。
所以,在暑假来临的时候、职教人辛勤了一个学年已经相当疲惫的时候,我们说起这一个与职业教育相关,但却不是职业教育本身引发的乌龙事件,说说这个相对重要同时又略显轻松的话题,既是一个提醒,也是再一次地为职教人鼓劲,希望职业院校能够摒弃杂音,一如既往地奋斗自己的奋斗,跋涉自己的跋涉。
同时也希望,围绕在职业教育周围的媒体人,认真反思和检视自己的职业行为、职业习惯、职业思考、职业表达。到底,我们要为教育和职业教育做什么?我们应该为教育和职业教育做什么?我们能够为教育和职业教育做什么?我们怎么把自己的这些作为,做得到位、做得专业、做得更有建设性?
作者: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