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逆袭”,并不代表职业教育的成功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5-17

最近一段时间,“逆袭”这个词汇成为了网络和微信中的热词。与之搭配的往往是另一个词汇——“人生”。

而这两个词汇近日也出现在了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表述中,比如:某某中职生考上了国内名校的研究生;某某中专学生一路逆袭到博士;某某职教毕业生登上了名校讲坛……媒体中的表述往往总结为:不要瞧不起职业教育,不要看不起中职生,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逆袭”!甚至有网络媒体这样给出结论:只有普高生才能上本科考研究生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请不要瞧不起职业教育哦!

把中职生考上大学、职业院校培养出了博士称之为“人生逆袭”,以此证明“职业教育照样可以让你成功”“职业教育可以让你被他人瞧得起”“职业院校不应该被歧视”等等诸如此类的结论,这是什么逻辑?

貌似提升职业教育地位、证明职业教育价值、论证职业院校的重要性和育人成绩斐然,但怎么砸吧都觉得这味道怪怪的。

怪在哪里呢?

怪就怪在“逆袭”的坐标是“大学”“博士”“名校”。

这里面的潜台词就是:如果没有能够最终考入大学,如果没有进入985、211之类名校,如果没有研究生博士学位的加持,那么职业教育、职业院校、职教学生就仍然只能身处“逆境”,继续无所作为的人生。

他们所依据的逻辑就是——考上大学、研究生、博士才是成功;而不能努力脱离职教环境、职教院校、职教经历的人只能成为那些成功者的陪跑者和背景板。这些传媒表面上在证明职业教育的成功,证明中职生、高职生的“逆袭”,而事实上却是在错误的逻辑、荒谬的前提下再一次给职业教育挖坑。

因为,所谓“逆袭”,不过是在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简单片面对立之后,仍然把职业教育摁在“低人一等”的价值体系中,作了所谓“成功”与否的注脚。

所谓“逆袭”,不过是再一次固化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标尺。

而这恰恰是中国多年来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要努力破除纠正的错误观念、畸形标准。

我们当然不是要否认那些从职业院校走出来、通过个人强韧努力进入大学、进入名校、进入研究生甚至博士阶段的职教学生们。笔者不是要否认他们的成功,更不是要否认他们通过个人努力,为自己挣得了一个新未来、新可能,这种新的未来和可能,也的确很可能为他们赢得一个更开阔的发展。至少,在当下,这就已经为他们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和羡慕。

这一部分学生的成功,是在历经多次教育改革和职教改革之后的新职教平台上取得的。他们证明了职业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塑造具有多样性和有效性:职业教育,没有埋没这些学生,职业教育同样给了这些孩子按照自己需求,追求不同方向成长的机会。

这些个案,是职业教育成功的证明,但不是它成功的主要部分;这些个案,证明职业院校达成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但还不是它们的主要目的、根本目标;这些个案,证明了职教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但这并不是所有孩子证明自己的共同出路、唯一出路。

因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更准确地说,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与时俱进地培养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院校的成功、职教学生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尺度,不应该用“985”“211”“研究生”“博士”这些普通教育的概念作为对照指标、考核标准、评价标尺。

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就能够自证,也可以让接受职业教育、习得技术技能的人获得社会认可、企业行业认可,挣得合理回报,赢得社会地位,享有同样待遇。

一言以蔽之:职业教育同样可以让职校学生获得技能、获得才干、赢得认可、赢得成功。

如果有媒体一定要把职教生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博士称之为“逆袭”,把这些学生称之为“改变命运者”,那么,这些表述、想法、念头,只不过暴露了这些公众平台完完全全不懂得教育,实实在在误读了职业教育。

以普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对立面、对照系,甚至潜意识里作为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评判方式,只会再一次把职业教育推入社会认知的误区,制造更多更隐蔽的“歧视链”,而无益于职业教育真正自信自立地发展。

所以,不要用“逆袭”来描述职业教育,不要用“逆袭”来讲述职教故事。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职业教育并不埋没人才,职业院校同样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方向发展的机会与平台,职教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照样能够赢得不同的精彩人生。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个越来越成熟的社会里,在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产业行业中,在一个越来越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世界里,所谓“名头”、所谓“排行”、所谓“热门”、所谓“谱系”并不能确保一个人所谓的“成功”。而真实的能力、真实的努力、真实的韧劲,才是支撑着我们走过一个个困境,走出一个个逆境,实现真正成功的“逆袭”。


作者: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