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本专栏的文章聊到了一个话题,就是《做“适合的职业教育”》,大概的内容就是职业教育应该遵守自己的类型定位、教育规律、服务目标、发展方向,要适合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适合于产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适合于区域发展的需求,适合于家庭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适合这些需求的职业教育,就是“适合的职业教育”。
那么,“适合的职业教育”,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得到呢?
很简单,做到以上的诸种适合,符合以上诸种需求。
然而知易行难。实际上,要做到以上的诸种适合,符合以上的诸多需求,一点儿也不简单。
纵观100多年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其实也一直是在朝这个方向做着努力。
“适合的职业教育”,其实就是要求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很清晰很明白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知道自己被国家、社会、行业、产业、企业、区域、大众、学生需要做什么。
知道了自己被需要,知道自己被需要做什么,就坚定地去做,克服困难地去做,改革创新地去做,坚定不移地去做,不被干扰地去做,与时俱进地去做,不忘初心地去做。
我是谁?我必须要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去做?
这就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发展线索和脉络。
而这看似简单的三点一线,实际上需要清晰的意识、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坚韧的报负和勇敢开拓的责任心。
首先,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要清醒地看自己。要看清自己,这就包括看清发展脉络,走过的来时路,面临的当下处境,在专业领域的具体位置,未来的方向和地位。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适用于与同类院校的竞争中,也适用在如何不断超越自我的成长中。要清醒地知道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的所长和所短是什么?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我们缺乏的力量有哪些?我们该补足的资源又有哪些?只有了解自己,审视自己,强健自己,挖掘自己的能力,积攒自己的气力,我们才能够长久的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有信心有体力有魄力地走下去,而且走得精彩,走得稳当,走得持久。
除了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还要借用外面的眼睛来看自己。“外面的眼睛”有哪些?那些兄弟院校尤其是有优势有经验的院校,自己的合作企业以及自己想合作的企业,请他们看看自己的院校缺什么、该补什么。当然,还应该请自己的主管部门、教育科研部门和当地政府来看自己。请他们不用管理者、旁观者的眼睛看我们,而是从教育同行、教育同路人的角度为我们提建议。
用内外这两种眼睛来看我们的院校、学生、教师、专业,能够看得透,能够看得彻底,能够看得公正而少偏颇。
这样,就能够为我们找到自己再出发再发展的优势,避免一些发展陷阱,绕开一些发展歧途,寻找到更多更新的机会。
看自己,看我们的来时路,看我们的现状,看我们的未来,当然它的要点就在于要看我们的现有教师、未来师资,看我们目前的学生、将来的生源,看我们的发展、面临的困难。这才能让我们的职教界和职业院校清晰地为自己画像,也为自己找到再出发的方向。
第二,要做适合的职业教育,看完自己的内在条件,还要看看自己所处的所服务的这个外在环境。也就是我们要为之服务的那些对象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必须清楚地了解我们办学所处的这个具体地域——它的发展现状、产业需求、企业布局、社会经济状态、产业构成、行业配比,以及在更大的市域、省域和区域中行业里,有什么样的现有资源,有什么样的发展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划。而在这些规划这种需求中,有没有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机会?有哪些是适合职业院校现在就能够去做的事情?有哪些是职业院校往上够一够努努力也能做到的事情?有哪些是职业院校从区域的发展中能够争取来重视、争取来资源,可以去配合去发展的项目?
这既是院校领导的责任,也是院校中各个院系的责任,其实也是各专业教师能否深入到行业、企业、产业的内里中去找机会的动力。
不了解自己的所在区域和所在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就像树木不能够直接从自己扎根的土壤中吸取营养、不能够因应自己所在环境的天时地利,这如何能够激发内在的生长?如何能够积蓄一种适合生长的能量?
所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要提醒我们注意到一个来自于实践、被验证过的有效的法子——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必须实事求是地去做调研做了解,才能够掌握实际情况,做出精准判断,得到实战机会,获得发展可能。
因此,职业院校要走进区域了解当地实际,走进行业企业了解生产一线实际,走进市场了解需求的变化趋势。这是职业教育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在目前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够丢掉这样一个好的辅助我们发展的传统法宝。
第三,要做“适合的职业教育”,要让我们的服务适合于需求,那么就必须提升我们职业院校的服务能力。这种服务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培养了多少合格的毕业生,为多少合格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多少的就业率。
教育的考评、社会的评价,有时候的确对我们院校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把我们教育的目光、理想、情怀一味压缩成一些简单干巴可重复的数字数据。要让院校突破这样的局限,真正地去为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服务,为学生个人生涯发展服务,就应该创造机会让院校有机会、有意愿去盯住学生的生涯发展。在他们入职前、入职后,始终有一种机制去支撑学生的职业发展,拾遗补漏,不断充实他们的职业能力。这也反过来提高了我们职业院校服务诸多对象的能力和适合度。
第四,塑造与职业教育成就相适合的形象。这可能也是最难的一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发展有时候是孤独的。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教育类型,很多时候,职业教育获得的资源、关注、认可,与职业教育所做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绩还不相适应。因此,这会在职业院校中造成一种心理的落差,尤其是长时间的这种落寞的状态,会扼杀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持续发展再出发的勇气和信心。
那么,职业教育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发出与自己的努力相适合的声音,塑造与自己的贡献相匹配的形象,奠定与自己的成绩相一致的地位,引导全社会公平公正地认识职业教育,清晰地看到我们、尊重我们、认可我们、支持我们。
这需要我们主动去做。
因为最了解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每一个院校,我们所有的职教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职教好声音正能量强形象的传播者。我们要积极发声,把自己的成绩告诉大家,我们不要囿于校园内、职教圈内的自娱自乐,要走向社会展示我们的所学所能。我们要尽量突破校际的局限、区域的局限,要将职业教育的能力形象、智慧形象、技能形象在更多的场合、更多的平台上向社会大众公开展示。我们可以做面向社会大众的大赛、面向世界的论坛和交流。
职业教育一定不能够关起门来在一个封闭的小场地里自娱自乐。那样,最后要么流向自高自大,要么走向自哀自怨,结局也就不过仍然是门前冷落。
职业教育要用自己的成绩,实时地向政府部门、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展示我们的能力,吐露我们的需求,争取我们的资源。这都是为了达到适应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
同样,我们要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合作企业充分沟通,尽力用多种形式去满足产教融合过程中的种种要求,达成有效不流于形式的真实合作。
第五,职业教育要给自己一个合适的鼓励。这个鼓励来自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来自于我们正在做出的调整,来自于我们正在努力规划的蓝图和走出去的步伐。
但这样的一个鼓励,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是与我们的现实成就相匹配的,是与我们的努力方向相一致的。而不是一味的好高骛远,求新求异,做术语上的革命,做口号上的更新。
这种适合的鼓励和评价,毫无疑问给职教界和职业院校,也给整个社会大众带来希望,带来持续进步的动力。
不过,切记过犹不及。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能力发展的尺度内,做当前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做因应于可见未来会向我们提出要求的准备,拿出我们自己当前能力允许的最佳状态。
审时度势之后的全力以赴,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努力,才是有所为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这需要职业教育以一个清醒的姿态,做出脚踏实地的事业,有实际的收获,有实在的回响,有可以继续前行的力量。
作者: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