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职普融通都是教育界尤其是职教界关注的重点。由此而引发的“职普立交桥”“职业教育发展天花板”“职教本科”等话题,也是多年以来职教界和普教界尤其是职教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为什么说“职教界对职普融通这一话题尤其关注”?因为在现实中,职普融通对于普通教育系列的高中、大学而言,并不是最让人关注的话题:普通教育本身上升通道畅通,即便出现学生向职业教育转移的情况,一来数量较少,二来相对容易可行。而对占据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系列的学校而言,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横向转移,包括中职学生向普通高中生的转移、高职学生向普通本科学生的转移,一来相对数量更大,二来要经历更严格的考试和选择,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就是说,虽然职普融通说了多年,但是从“职”到“普”比从“普”到“职”还是面临着更多困难。
也因为此,无形当中,职教院校一度被放置在了一个相对孤立的教育序列当中,学生的上升空间曾经一度目前仍然有不少受限于专科层次。所以,曾经在社会大众当中、在职业教育圈内有一种悲观的说法:职业教育是一条断头路,向上只能到专科层次,横向向普通教育的转移则几乎不可能。即便有数量较少的学生实现了转移,也是极为少见、难度极大、质量不高。
这无形当中成为职业教育不是广大家长学生首选的一大原因。
因为一旦进入了职业院校,似乎成长的可能性被抑制了,个人的选择范围被缩小了,个人的发展空间和起步的层级被压低了。因此,这对于年轻学生和对年轻学生寄予厚望的家长而言,无形中形成了“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印象。
也因为此,职普融通就成为职业教育突破困境的一种诉求。虽然困难重重,但也为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扩大发展空间的一种渠道,职普融通在职业教育之外为职业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接触接受普通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和途径,从而增加了职业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这就是为什么相对于普通中学和大学而言,职业教育界对职普融通这一话题更加关心、关注和投入。
职普融通的话题虽然受职业院校的关注,但要实现职普融通,其决定权却不在职业院校,而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在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选择和需求,更在于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和整体接受度的上升。
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尤其是职业教育政策调整优化不断出台,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一再强调和关注,职普融通在各地推行改革的政策层出不穷,使得原来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刚性政策环境出现了松动调整和优化。
首先,职教本科的设立,打破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彻底改变了职业教育是一条断头路的说法。将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甚至专业研究生在学理上在教学层次上在教育层次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贯通,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层次层级完整了。
其次,中职学校广泛采用与高职学校合作的三加二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实现中职向大专学历的提升,又与应用型本科学校采用三加四、三加二加二联合培养的模式,为中职学生的学历提升提供了更高的渠道,这一举打破了中职学生及家长的教育层次焦虑。
这两点,为职业教育突破了刚性的政策环境,为职业教育带来了生龙活虎的新希望,也让职业院校的师生,尤其是学生及其家长看到了个人发展更加丰富和向上的可能性。
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巨大的内生动力,也是近几年职业教育内部改革的重大成果。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以上所说到的这两点,更多是实现在职业教育的内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学历上升通道这个纵向的方向上,建立起来的管道途径和方式。其中有最后通过本科阶段汇入普通教育顶端的少部分幸运儿,成为了职普融通的高端典型范例。
而更大量的职普融通的横向交流转移,尤其是数量更加巨大的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之间的横向交流或者职普融通,则少得多。
究其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尤其是生源质量及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类型和普通教育类型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
这两个类型之间,如果在高等教育尤其是偏向于应用本科的高等教育阶段还比较好融合的话,那么在打基础的中学阶段,无论是中职向普通高中的学生流动,还是普通高中向中职学校的学生流动,则缺少专业的基础和知识的基础,无法形成等价、等量、等质的相对顺畅的互认和衔接。
也就是说,中职的学生很少能够横向转移到普通高中,接着进行普通高中的学科学习,进而参加高考,借助普通教育的上升渠道进入普通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
因此,职普融通虽然很理想很美好,但在具体实施阶段,尤其是在中学阶段的实施,的确是困难重重。
虽然我们在各地仍然能够看到努力在中学阶段实现职普融通的改革尝试,但这作为一种补充性的教育安排,可能会让少量的学生在两种类型的教育之间实现经过个人努力的切换,从而来拓展个人的教育发展,达到更理想的教育高度。但作为整体教育设计而言,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这种切换更多时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前面提到职普融通的一个难点重点在中职学校,因为全国1万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体量巨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后备军,他们不可能都借助职普融通渠道转入普通教育类型的学校,进入普通教育的高中阶段。这既不符合社会的需要,也不符合这类学生的个人发展趋势和个人教育成长的可能。
因此,职普融通在中学阶段的尝试可能是小范围的,是属于查漏补缺式的一种通道安排。要实现职普融通比较自然合理的沟通,为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人才的成长提供可能,就需要立足实际,着眼于最后人才产出的实际效果和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进行政策设计和更加宏观的教育政策梳理。
也就是说,职普融通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实际成长、人才培养规律来设计设定和调整。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既需要尖端科研的学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两类人才的待遇和发展,在总体趋势上都必须受到同等的重视和尊重。社会对于这两类人才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资源的配套,也必须逐步做出调整和认可。
只有逐步形成这样的一种政策设计的宽容空间,培育出社会对于职普融通的充分理解,带动社会整体投入和价值观对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同等认同,我们的政策、措施、步骤才能够合理且自然地因应发展所需、社会所需,从而产生良好的政策推动力和影响力。
也就是说,职普融通的实际政策和真实效果需要时间的酝酿和确认。社会的培养,大众的调整,在目前我们所进行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改革尝试,探索前进,逐步积累政策良性效应和政策实施生长空间,这就是希望所在、方向所在。
因此,目前在厦门、河北,在全国各地所实施的职普融通的改革措施,都值得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尝试和探索。同时,已经在大范围内进行的职业教育类型上升通道的拓宽建设,也需要更加成熟的验证和改善。双管齐下,同步积累,这将为职业教育的贯通发展和职普融通,以及最终建成的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打下最为坚实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