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教学成果奖不能止步于获奖

作者:方言    [发表时间]:2022-10-27


又到了四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评审环节,各地各类型的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对此高度重视。作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设立的奖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得,无疑是对各课题承担方在教学改革实践方面的最高褒奖。这反映的是院校实力、对教学改革探索的坚持、课题团队和合作单位的教育敏锐度和持久能力。而能够出现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角逐中的每一个课题,都是在各自省区市历经选拔、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因此,教学成果奖的含金量,是业界高度认可的。

虽然不能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这些最后参与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的课题毫不为过。它们都承载着相关院校和合作方众多师生、志同道合者多年来共同的努力和心血。每一个教学成果奖都渗透着这些教学单位、科研单位、老师、学生、合作方的共同努力,经历了多年的打磨提炼、去粗取精、专家问诊、专业实践、教学探索、同行交流,最后才逐步在各自的院校和领域成型,并实践试验多年,其有效性、适应性、先进性得到了证明。因此,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各个教学成果都应该是在本省、本地区教学实践中卓有成效者。

而教学成果奖的设置一定要推动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扎根教学、提升教学、改革教学、优化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长期性。这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设立的初衷——让教师教学受益,让学生学习受益,让学校发展受益;最终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形成教育界主动探索改革提升教学的良好风气和生动局面。因此,教学成果奖本身的设置就不仅仅是一个奖项、一张奖状,更不仅仅是一份奖金。除了是一份荣誉,它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奖项本身所倡导的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教学探索,逐步优化教学、优化教育。

因此,在今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开启之前,笔者不禁思考——如何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发挥国家级奖项应有的带动作用、引领作用、榜样作用?怎么让获奖的课题能够返回到设立这个奖项的初衷上来,返回到对于教学探索的拉动和成果推广上来?

这应该是教学成果奖获奖之后应该积极策划实施、推动乃至于考评的一个重点。

因为,既然是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成果项目,已经在各省的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了重奖大奖,那么,这至少意味着它们在本省、本地区具有推荐推广、参考实验的可行性价值。如果又能够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当中受到评委的青睐,荣获更高奖项,那么它至少对于同类院校、同类教育方向、同类教学思路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具有潜在的参考价值。那么,就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成果的参考价值和推广价值。

因此,教学成果奖,不能够止步于评出这个奖项,不能止步于颁发出一批证书和奖金,而是应该更进一步,让这些教学成果奖在各自领域、各类院校发挥出国家级大奖的作用。我们要用这一个奖来带动不止一组教师、一个专业、一个学科、一所学校,而应该是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同类教师,由此获得再生长再提升的可能。

所以,不妨在教学成果奖评选之后,用某种方式把我们的获奖课题进行细化、分类,采取获奖课题组巡讲、指导,建立“教学成果奖推广实践小联盟”的形式,用一个奖项带动一类学校,用一个课题推动一个地区,把已经在某些院校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好成果,普及到它周边院校、周边区域、相似专业和课堂中,帮助其他院校的教学提升,在更大范围内验证这一成果的广泛有效性、可持续性和可生长性。也许,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一个课题走得更远,也更有优化和广谱可适的价值。

回顾以往,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有5项特等奖、148项一等奖、1167项二等奖,总计1320项成果奖;而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有6项特等奖、150项一等奖、1199项二等奖,总计1355项成果奖;到2022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设2项特等奖、70项一等奖,500项二等奖,研究生教育另设1项特等奖、35项一等奖、248项二等奖,总计200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总数比四年前增加了47%。也就是说,每四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增长大跨步向前。我们在各个教育层次、各个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应该说是层出不穷,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拔节而出。这反映的是我们各个学校对教学改革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应该回馈到我们的教学实践领域中去。

如果说每一个奖项就是一颗种子的话,它在各自学校和领域的扎根、发芽、生长、茁壮、成熟、结实的过程,不仅已经造福了自己的学生、教师、学校、合作方,而且应该已经“墙内开花墙外香”,吸引来一心向上的同行,在交流和探讨中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智慧的滋养。

所以,这些教学成果奖不能把自己关在曲径通幽的深巷中,而应该是敞开怀抱,展露风华,传播种子,传授经验,帮助成长,推动提升,这才是一颗种子所具有的力量,才是一种芬芳应该到达的远方,才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该有的榜样。

其实,在一个学校内部,尚且有老带新、名师带徒弟的传统,那么,在同一个区域、同一个省内,教育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经验传授,更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而获取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课题本身,即在赢得这些荣誉的同时,也肩负起一种义务和责任。

教育,虽然有时候需要单枪匹马去开疆拓土,但教育始终不是单打独斗的事业。在每一个教学成果奖的身上,都凝聚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心血,这恰恰说明了它的适用性,应该更广泛、更宽远。

要求每一届的教学成果奖在不同的省、市、县、乡镇、学校进行推广也许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那些教学改革先行一步、成果先成熟一步的单位,能够在成果酝酿成熟的过程中,尤其在获得奖项认可之后,能够肩负起他们对于本省、本市、本县、本区域、本领域的责任,甚至于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所以,笔者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应的各级教育科研机构能够主动地制定一种教学成果奖的推广试验计划、行动计划,用规范、有步骤的推广,来让教学成果奖达到“以奖立标、以奖助推、以奖促新”的效果,把奖项的效益发挥到更高水准。

而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项认可的成果,如果能够更加主动地与同行同类学校进行交流和推广,这更加让人钦佩,更说明了成果奖的价值。因此,也不妨在颁奖后,设定四年的观测期,考察考评上一届获奖成果的推广普及情况。在下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的同时,也设定一种“最佳推广奖”,对往届教学成果奖的推广工作给予肯定和认可,并从中逃选出更有价值、能够推广的经验,总结出更多的教学果实。

希望历届的教学成果奖就像星星之火一样,燃烧起动力和活力;又像播撒的种子一样,在中国教育的原野上,能够带动起生长出扎根泥土、生机勃勃、均衡健康、共同繁荣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