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一条消息应该在社会面和教育界都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这条消息的题目是《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
消息的主要内容是:2022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显示:营销员、车工、餐厅服务员、快递员、保洁员、保安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客户服务管理员、焊工等职业缺工情况位列前十。(详见本报头版)
与今年二季度相比,我国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铆工、锻造工、模具工等技术工种岗位缺工较为突出。
这样一个排行榜,可以说是让人喜忧参半。
“最缺工”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何“喜”之有?
仔细看看,“最缺工”排行榜的确值得好好分析,而不必一味惊骇、焦急。因为,这个榜单,清晰地透露出也提醒了我们去认真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民生、生活质量各方面释放出的信息。
其一,与全社会中每个人的生活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仍然是大量缺工的主要领域。一方面是社会需求很大,一方面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尤其是高质量回应仍然欠缺。
其二,这种欠缺也说明一个可“喜”情况——全社会对生活的向好追求、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对生活标准的提升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明显,这种需求说明中国经济实力在上升,人民生活的文明意识在提升,大众生活的质量在提升。
当然,这里的“喜”还是以“忧”为最终表达的,因为对现实中这些“喜”的回应不足,我们回应这种上升需求和向好要求的能力仍然不足。
这些信息反映的既是存量的不足,又是增量的不足:国人对于高质量服务人员的需求、服务行业的要求都在增长,但相应的服务能力供给不足、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培训能力也有不足,也就是说:存量和增量都有不足。
同样,消息中说到“最缺工”的第二类——技术工种岗位,比如铆工、锻造工、模具工、车工、焊工、电机制造工、仪器仪表制造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这一类,以及物流运输行业的缺工,又都指向一点——实体经济工人的缺失、技术类工种人员的不足。
这同样让我们觉得喜忧参半——“喜”的一面,我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扩大,实体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着力点;“忧”的一面,反映了我们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职业培训能力和学历培育能力仍然不足。
这样分析下来,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今年八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中透露的信息: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就是说,现在最缺工的前100个工种,正是广大职业院校应该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面再发展再发力的方向。
同时,现在职业教育所应该承担的培训能力还没有完全充分释放、及时彰显,也就是说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还显不足,这也是导致这些一线岗位“最缺工”的因素。
由于职业人才发展的上下游关系、产教融合的自然衔接,那么,我们自然会从“最缺工”这三个字联想到职业院校的发展,职业院校对社会的贡献,职业院校对于产业、行业、企业的支撑。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职业教育是离产业、企业、行业最近的教育类型,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那么,在“最缺工”的情况下,我们自然是希望职业教育“更努力”,给出更多的回应,满足现实的需求,填补现实的缺口。
怎么满足,怎么填补?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广大职业院校包括技工院校关注焦点更多在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不足、评价不高、支撑不够。同时,各院校也都将自己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内涵提升、质量提升、学历提升这些方面。
应该讲,后者无可厚非。作为教育机构,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和学历提升是必然的发展要求。在此,只是要提醒大家,在我们做提升的同时,对照目前的“最缺工”现象,更要保持清醒!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本质任务还是在于回应社会需求,回应产业需求,回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回应适合并选择了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技能需求、岗位需求和职业需求。
还是那句话,职业教育要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企业行业,服务于个人的发展;不能够为了出新而出新,不能够为了高大上而高大上,不能够为了提升地位而拔高了自己实际立足的教育定位、教育类型、教育目标、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他们分布于社会产业各行业各个一线岗位、管理岗位。这其中既涉及到学历教育的部分,同时还有职业培训的部分。也就是说,既然新增的从业人员中有70%来自于职业院校,那么存量的现有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也应该通过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培训力量来达成。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已经将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多元办学、全员参与等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了明确。而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有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功能。那么,我们的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抓住学历教育、学历提升,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也要做好符合市场需要、行业需要的职业培训,对在岗的劳动者进行技能提升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社会需要、行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
眼睛向下,扎根市场需求、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这才是职业教育必须去做到的。
其实,两腿带泥、浑身带汗的一线岗位,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和向前发展的基础力量。提升这些岗位的数量和质量,满足这些岗位的需求和发展,才能够逐步提升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满意度,才能彰显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所能做出的重大贡献、真实实力和对社会的支撑。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好本职,扎根本地,可以有远大目标,但不要好高骛远;可以努力追求提升,但是不要与现实需求脱节。只有扎根于真实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有根底的、健康的,也才是均衡的。
所以,我们从“最缺工”这则消息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寄予希望的,仍然是职业教育清醒的踏实的持续的“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