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就大众而言,区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就在于:职业教育更直接地面向就业,中职、高职的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学业完成之后大多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在各行业企业的一线岗位从事技术技能的生产工作或基层管理工作。“以就业为导向”这句话直接概况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普通教育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就业,只是有一条高中、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升学途径。因此,就业也是普通教育的终点,只是在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的每一个时间节点,在就业之外,还有另一个升学的选项,可以在即时就业和继续深造之间做出选择,从而有“更高”的岗位预期和回报预期。
因此,更直接地面向就业市场,面向行业企业的需要,面向一线生产、一线岗位,这是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定位。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攻读研究生已经成为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推迟就业、缓就业的一个选项。但其实,就业仍然是悬在普通院校学生头顶的一个最终奋斗目标。
所以,以“就业为导向”,俨然已经不再是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的基本特点、独特卖点,而成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的最后争夺点:谁的学生好就业,谁的学生就业好,依然成为两种教育类型明里暗里对比对照的热点。
其实,做这样的对比对照没有太大意义。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要确定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型的价值和地位,关键还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实实在在地面向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培养适用的、适合的、适宜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服务产业所需、行业所需、企业所需。这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根本立足点,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安身立命的根本。
职业院校办得好不好?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培养过关不过关?毕业学生进入职业岗位之后发展能力潜力如何?这都取决于职业教育能否真正将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在就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习得、积累、施展、锤炼、提升自己的职业本领。
这是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考量。
或者说,面向职业,服务就业——这仍然是职业教育尤其是满足市场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根本特征。其实,也是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优势所在。
发展到目前,在中高职衔接、职教本科已经开始成为职业教育的亮点热点的时候,“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似乎渐渐在被人遗忘,或者有意无意被淡化被改写。
但,“就业”仍然是职业院校能力展示和对外形象展示中必不可缺的高光点。因为,从数字而言,高就业率仍然是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在宣传自己的学校优势和发展优势的时候,普遍高于普通教育类型院校的就业率,仍然是职业院校一再强调的重点。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需求的提升,“高就业率”已经不能够涵盖社会对于教育尤其是对于院校的要求和判定。
因为,“高质量就业”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判断和定位某一所院校优劣的重要指标。自然,“高质量就业”也成为职业院校不能绕开的指标。只有正视大众的这一新要求,作为独立类型的职业教育才能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地位,反映职业教育现实的实力,也反映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就业应该是什么样?
第一,高质量的就业,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是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并重。因为,就学生群体这个基数、职业院校这个基数、两种教育类型所涵盖的所有院校所有毕业生这个基数而言,数量是真实的也是最有分量的。因此,没有一定高数量的人群就业、没有一定高比率的就业数据,作为类型的职业教育本身就会被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就会被动摇。因此,高质量的就业还必须建立在较高的就业率上。只是,这个就业率不仅仅是“数量上高”,同时还应该是“质量上高”。所谓“高质量的就业率”,首先要把就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作为第一考量——所学即所用,院校、教师、学生们用在专业教学、实习、实践上的时间,以及所转化积累的技术技能,能够在就业之后的岗位上得以释放运用,而不是仅仅拿着一份文凭去从事一项没学过、不熟悉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马马虎虎为就业率凑数据。
第二,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让学生有获得感、有荣耀感的就业。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和所具备的能力,与他就业之后获得的起薪、获得的职业发展空间、获得的职业尊重能够成正比。付出有回报,付出多收获能力也多得到回报也多,这样的就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承认,从而形成职业认同感,奠定扎实的职业发展情感认知和能力基础。
第三,高质量的就业,要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匹配。也就是说,职业院校输送的毕业生既要能适应企业、行业当前的用人需要,又能够适应企业、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能力能随着企业、行业的发展而发展;个人的技术技能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能适应行业上下游链条的不同岗位,甚至能在跨行业融合发展的岗位需求面前实现专业能力迁移。因为,高质量就业,来自于就业学生的自我判定,更来自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评定。只有满足当前的需要,又满足其后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实现就业的高质量。
第四,高质量的就业,是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就业。这样的就业,是能及时持续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就业,是就业市场、人才需求方、人才提供方、人才本身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就业。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就业要能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而且是提供当前所需和此后一段时间所需的持续的人才。同时,职业院校还能为该区域、该行业当前的已就业人口进行能力提升服务。
当然,追求高质量就业,对于任何院校而言都是压力山大、困难重重。
这个压力,即便对于一流的本科院校而言,都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职业院校则更甚。因为,职业院校所要面对的,不只是培养学生、授之以渔,同时还必须面对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误解、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设限的政策设定、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岗位预期和职业定位……所有这些,都对职业院校提升高质量就业形成巨大沉重的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追求高质量就业,职业院校无疑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而这样的压力,反过来也在提醒职业院校——不能够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比较高的就业率,安于现状,甚至降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因为,这可能会造成反方向的继续伤害,伤害职业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和实力,从而最终伤害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
只有坚决瞄准高质量就业这一目标,紧紧地贴合产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够为职业教育的整体后续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够真正做好职业教育,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中国的产业发展、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相应层次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