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谈到了“高质量就业”,并认为“瞄准高质量就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根本”。这一期,笔者仍然想继续谈谈“高质量就业”这个话题。不只是因为这是一个艰难的命题,是一个真命题,更是因为提出这么一个命题来很容易,但“怎么做”还是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共同探索、共同交流以促进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的高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
大众早已注意到:无论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包括双一流院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而在当前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的情况下,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各院校都把就业工作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而高质量就业更成为院校追求的目标、校际竞争的热点、相互参考对照的焦点。
上一期,我们将高质量就业界定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较高的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并重的就业;其二,让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的就业;其三,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就业;其四,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职业能力提升的就业。
这些特点与实际情况也大概吻合。
因为高质量本来就是建立在数量基础上的高品质。只有达到一定数量的就业,才能够确保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专业对口率的提升,才能够证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培养、专业能力锻炼的实际有效性、高效性。与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推动的就业,也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用人地域的认可,从而为职业院校明确其专业发展的方向带来持续动力和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技能,在实际工作当中得到磨炼得到提升,不断随着其职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保持其学习能力和提升能力,才能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技能储备和技能再生长的基础。
因此,在数量基础上的专业对口率高的就业,得到区域行业认可和需求支持的就业,得到学生认可的就业,能够推动确保学生职业发展的就业是高质量的就业。这是一个良性的技术技能养成的、与就业市场相匹配、与人才市场良性互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当然,在高质量就业的界定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存在。大体而言,就是要为职业发展、技能发展、人才提升、就业市场、供需双方达成积极合作、达成互动协调、达成持续推动,以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健康良好的产业局面、就业局面、经济局面和社会局面。有利于这些局面的良好形成,就是高质量就业应该具备的特征,也是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和努力投入的要素。
那么,如何去投入这些要素,如何去形成这样一个良性的供需关系?职业院校应该怎样去做,去争取高质量的就业率?
抛砖引玉地说,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持续关注:
第一,职业教育一定要扎根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土壤,摸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因为,服务于就业,服务于产业,是职业教育毋庸置疑的根本特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学制、课程设置、实践设计,都以这个特点作为出发点。因此,职业院校一定要深深地扎根到区域和周边的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土壤中,去摸准相应专业市场发展的技术技能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势。
换言之,院校不能够躺在已有的专业设置和师资储备的现成平台上讲发展、讲高质量就业,而是要坚持其成功的发展经验,与区域市场产业紧密合作。
教育部今年曾提出高校领导带头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所有的高校领导都到合作企业、行业产业关联单位进行走访,了解企业和市场真实的人才需求、真实的专业需求。教育部可谓是用心良苦,其目的就是要在人才供给方与人才需求方之间建立沟通桥梁,形成双向互动的交流,促进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高效性,以符合人才需求的市场实际,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人才就业。
实际上,所有院校的确在积极认真地开展专项行动,也取得了实际的效果。而在日常的自主办学中,院校尤其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院校,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区域、与地方、与相关行业企业产业的高频度高质量互动。
第二,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保持活力,要保持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从历史发展来说,职业院校在办学和人才培养上有其明确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专业设置紧贴产业,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教育的管理相对更灵活。与体量规模更大的本科尤其一流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普遍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能更加及时灵敏地感受到人才市场的变化、产业市场的发展、技术技能需求的更新,从而在专业设置、师资储备、学生培养、就业引导方面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有力度的回应,从而在一段时间里推动了职业院校相对较高的就业率的达成,也形成了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的先发优势。
既然是优势,就一定要保持,不能轻易丢失。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尤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将来,这种优势都是职业院校立身的又一重要根本。
其实,不管是在中职升高职、高职升职教本科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警惕过于学科化、理论化、升学化的趋势,要牢牢地盯住就业市场、产业市场、人才市场的实际,努力完成相应层次人才的培养。
曾经,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发展当中过度学科化、过度同质化的发展,已经造成了人才与市场匹配度不够的战略问题,也曾经为职业院校打开了就业市场的空间和份额。那么,在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在高职院校希望追求努力实现学历升格的同时,要避免普通本科院校发展中已经遭遇的学历陷阱、文凭陷阱和技术技能缺失的陷阱。
无论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无论天花板怎样打破,无论学历层次如何提升,立足于技术技能、立足于产业实际、立足于产业上下游链条的人才缺口、立足于职业院校本身人才培养层次、立足于这类人才的庞大并且有发展潜力的市场,职业院校都要实事求是,要安心基础事业,不忘初心。
第三,职业教育要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和人才价值观的波动中,坚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同时要塑造其“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观、价值观、就业观、发展观。
也就是说,通常相较于本科院校,尤其是一流本科院校而言,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岗位更趋近一线,或者说是从蓝领向白领过渡的阶段。而来自同期或者往届以及此后的各类人才的竞争,将会对职业院校的就业形成新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必须踏踏实实,必须立足当下,这样才有一个在就业基础上的职业提升的可能。
也就是说一定要让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安心于一线工作,安心于技术技能工作,安心于长期发展后得以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
我们都承认这个社会缺乏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大量的一线技术技能员工。而当社会价值观、价值标准出现波动的时候,年轻人往往会受其影响,不安心于现状,轻言放弃,从而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机会。
在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经济条件大多趋好的情况下,年轻人容易出现这样问题。对此,职业院校一定要未雨绸缪,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要让学生在安心的工作、安心的发展中体会成就、赢得获得感,看到希望,从而实现自己就业的高质量、生活的高质量、发展的高质量。
在这个关键时期,职业院校也有责任继续跟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产业的技术技能发展。就像曾经的“产品质量三包”一样,职业院校要有勇气在毕业生的后续职业发展中给与关注、支持,给与终身发展的技术支撑,这可以和企业行业一同来设计来维护,而不是毕业生一就业就彻底放了单飞,只成为“就业率”的一个小分子。如果院校能始终着眼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所需,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人才所需,那就既能够服务学生、服务企业,其实也能够服务院校自身的持续发展,无疑是一箭三雕的好事,很值得尝试。
第四,高质量就业可以成为院校追求的目标,但不宜成为主管部门考核的硬指标、倾斜支持的硬杠杠,而更应该成为各主管部门,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产业行业主管部门通力合作推动院校和用人单位实现共同发展,进行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合作场。
我们都早已意识到也承认: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不是职业院校自身努力就能够彻底解决和改善的。这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关注帮助、加入投入。而其中,教育主管部门和产业行业的主管部门的引导协调,则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更是应该承担的责任。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单凭职业院校的单打独斗就能够实现的,它的光明未来必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的协调部门都共同来发挥自己的引导优势、服务优势,为职业院校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互通发展、互动发展打好基础,做实通道,努力共赢。
因此,职业院校可以有、应该有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和追求,而主管部门应该跳出管理者的思维,尽到服务者的责任,要有推动服务职业教育的责任感,拿出政策力、规划力、推动力、服务力和落实力。
只有切切实实服务于职业教育,只有各方面都把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来看待来支撑,共同发力,协同发展,才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就业。毫无疑问,这样的高质量,必然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必然有利于这个国家国力的高质量。
这不仅是一个逻辑的线索和推论,更是一个现实的要求和责任。这个责任,需要各方面无私地、及时地、清醒地承认并为之努力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