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交流要突出互动
方言
很长时间以来,职教界内外尤其是职教界内部的交流活动是非常频繁的,也是很活跃的,达到了职教界同行相互交流借鉴、共同学习进步的目的。从当前来看,这类交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类型是研讨会、高峰会、论坛等会议;第二个类型就是专业或者区域性、全国性职教界的展示会、展览会、职教大会。
笔者经历过这两类交流活动后,慢慢有了一些印象和感触,那就是这些职教交流活动非常吸引职教界内部同行的积极参与,有助于相互的学习借鉴;但同时,无论是会议还是展览,因为内容丰富,参与人数众多,经常出现单方面信息输出而缺乏信息反馈的情况,也就是说真正、高效的互动交流,还没有达成。
比如,一些论坛和会议往往在主会场阶段安排有一个或者两个主题报告;进入分会场环节,则视情况和专题,也往往设置三到五个专题报告。在会议和论坛的主报告、专题报告之间的间隔短则两三分钟,长不过十到十五分钟。这样,一个为期一两天的论坛会议,主报告和专题报告就已经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留给与会者与报告人之间的互动交流、研究探讨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了。
久而久之,会议、论坛的主办方设计会议流程的时候,每个报告之间就紧密相衔接,不再安排“提问和回答”这样的交流环节。而在会议间歇和会后,与会者、听众与报告人之间、听众与听众之间进行充分交流的时间就更加不可确定,不可能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共鸣的问题继续深入探讨。
所以,在会议论坛期间,原本设想的就热点问题、共同关注话题集思广益、共同交流的场面往往很难看到。作为交流活动的会议和论坛,变成了单方面的报告人对外输出,输出工作成绩和典型做法,输出观点和理念,而在相同领域、相同问题当中进行探讨的其他同行、在场观众却很少有机会把自己面对相似问题的经历、思考、探索、尝试,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也就没有办法达到共同分析问题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有悖于会议和论坛交流的宗旨,也削弱了职教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而在另外一种场合,像某些职教大会、职教展览这类场合,“单面化交流”的情况也较为常见——会场中,展板林立,院校的各种展品、图片、文字、活动,都是经过精心准备,闪亮登场。而现场的观众往往只能走马观花、一掠而过,要么简单拿点儿资料,观众能与参展院校、参展方驻足交流的不多,能坐下来深谈的就更少。
其实,参加展览会、展示会需要耗费院校相当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院校的领导、专业的师生要花费精力进行策划,撰写文稿,设计展示内容,并反复修改,多次完善,然后赶到会展所在的城市做会场布展和参展工作。有时候,在这些持续两天至一周的展览中,大家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精心准备的这些材料,就只成为普通观众一眼而过的背景。
所以,要用这种静态的展示活动,来真正达到展示成绩、形成合力、共同探讨、深化实践、共同努力、一起进步的效果,还不能说那么明显。
因此,就常见的职教交流而言,交流的单向性、单面性、浅层次已经成为当前职教交流的一个突出的现象,应该尽快给予解决。
那么解决之道是什么?就是“互动”。怎么互动?
很显然,在会议论坛这种交流场合,从一开始就应该在会议论坛的流程设计中明确规定、规范主报告和专题报告的时长,并安排固定的现场提问和现场交流的环节和时长,要把话题设置得能让听众听得懂、听得进去,还能够就共同关注的话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还能有效地进行现场交流。
而这种交流的时机和时长,应该视乎话题的热门程度,由现场的组织者、主持人进行随机调控,以使得交流双方畅所欲言,引导大家就热点问题和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传达思考、传递经验、分享教训。
在专题报告环节,也要根据话题的热度设置一定时长的交流提问环节。这样,才能在现场让报告人和听众、听众和听众之间形成充分及时的沟通,才能把一些问题说明白、听明白、想明白,或者把我们想通过这种会议方式获得的启示,充分传达好、获取好、交流好,这样才有助于交流之后各自深化相应的工作。
而会展在职教交流中要增加互动性,可能需要下更大的功夫。除了文字、图片资料的展示之外,可以设置信息收集窗口——比如,每一个参展的院校都可以在现场设置一个类似于意见箱、收件箱的装置,收取对学校、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参观者的提问、意见;第二,在展会的现场,可以更多地让师生参与进来,用个性化的表述,用技术技能的展示、手把手的技术交流,来吸引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各自的院校、优秀的专业、就业的前景,也回答企业的关注。
总之,职教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如何让交流更有效,既有效益,又有效率,更有效果,那么就一定要改变之前这种交流形式和内容上的单面化、单向化和简单化,一定要在现场增加互动、突出互动,要在会后展后继续提供互动的机会。要让我们的交流真正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取长补短、见贤思齐,有助于职业教育整体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这才能够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界交流出好的成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