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职见 >> 正文

“螺蛳粉学院”的滋味

作者:administrator    [发表时间]:2020-07-30

这两天,“螺蛳粉学院”有点红。其实,这一碗广西柳州的风味独特的螺蛳粉,在成为网红美食之前,早已经闻名遐迩。而最近成立的“螺蛳粉学院”,更在网红的加持之下,迅速成为职教圈里圈外的关注点。

食客们都知道:地道的柳州螺蛳粉风味独特,那鲜美的汤头、软韧的粉条、酸哄哄的气息,有人喜欢大快朵颐,有人厌烦退避三舍。同样,螺蛳粉学院刚刚对外宣告落地,也是有人点赞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创新的务实之举,颇接地气;也有人评价是职业院校的跟风炒作,蹭热度赚流量;而个别更定位为“国内首家”,凸显其独创首倡。

这其中的滋味,很值得品一品。

毫无疑问,为当地做好螺蛳粉的文章、深度服务支持地方产业、推动传播地方文化、因应地方产业的多元化开发、优化地方优势产业的提效升级、布局地方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多元经营,这都是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参与、大力投入的事业,是高职院校所当为。“螺蛳粉学院”的成立,突出了扎根地方办学的能力。这味道,鲜。

而作为产业所在、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对于这一产教融合的创举,想来既是乐见其成,也许还愿促成其美。在如今所谓“流量为王”的讯息时代,“螺蛳粉学院”,又一次点亮了柳州的城市关注度。这味道,爽。

至于在当地以及早已经把实体店开遍大江南北、如今又借助电商网店经营螺蛳粉的商家们,毫无疑问也收获了一波高传播率的话题关注,收获一大批螺蛳粉的新粉丝。生意好做,前途有盼。这味道,美。

但是,有一点不可不慎重珍重。那就是——“学院”这两个字。

之所以会有包括职教圈里人在内的声音对“螺蛳粉学院”的成立持保留态度,说到底是对于高等教育院校体系、专业传统及规律的尊重;也有对于外界尤其是那些对职业教育不了解甚至有偏见的大众误读、网络嬉戏的担忧——既然是学院,就是由不同的系和专业组成。一碗螺蛳粉,配料再复杂、工序再多、生产环节再精细、营销手段再丰富,能够支撑一个学院几个系十数个专业的长期发展吗?螺蛳粉学院之下,要不要再设立酸笋系、养螺系、制粉系?系之下,要不要再开设立熬汤专业、配料专业、煮粉专业?如果学院被这样揶揄议论,这味道,不对。

就正规的高校院系设置来讲,“螺蛳粉学院”不可能成为与机电学院、纺织学院、金融学院、幼教学院同样的院校内设二级学院。它会自然而然地就成为职业院校中经典的、常见的一所产教融合、企业订单式的产业学院——它的相关专业在其他经典院系中早已存在,而它需要统合这些已有老牌经典专业的部分力量,更专注于螺蛳粉这一产业和包括电商在内的经营企业的需求,做专业度更高、方向性更强的三年学制安排、理实训规划、校企育人合作。这其实就是职业院校中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方向和路径。而之所以命名为“螺蛳粉学院”,除了便于各方精准布局合作、借用网络热度之外,眼球经济未必不是其中的动因之一。而这所引发的议论和揶揄,多少还隐隐地透露出外界对于职业教育简单化定位带给职业院校办学的无奈。 这味道,有些涩。

所以,在风评两极的舆论关注中,“螺蛳粉学院”的定位其实是清醒而鲜明的。它不是某些媒体上所谓的“国内首家螺蛳粉学院”,因为这意味着在四川、北京、安徽、河北乃至每一个省市自治区还有成立第二、第三家螺蛳粉学院的可能,而实际上这并无可行性;而且,这更意味着回锅肉学院、臭鳜鱼学院、火锅学院、狮子头学院、驴肉火烧学院也将在全国各地首家、第二家、第三家地开张下去。那样的话,国内关于机场命名的经典段子就会转而套盖到高职院校,而这并非正努力以多方作为塑造职教全新形象的职教界所乐见。

其实,社会各界尤其是严肃媒体,别拔高更别炒作“螺蛳粉学院”。它并非职教界的新生事物,它更应像是李云龙的独立团,是立足于服务地方产业、推动地方文化的职教轻骑兵,利用新的办学资源,形成更灵活的产教合作机制,架构更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去快速进退地因应市场的需求,利用市场的热度,培育大众的认知,而绝非一个噱头。这样去理解和传播“螺蛳粉学院”,才全面而有意义。

这样的定位和传播,才能持续地熬出一锅好汤,煮出一碗好粉,做出地方所需、产业所需、校企所需、师生所需的好滋味的职教美食。